△琥珀毛环口螺复原图。绘图刘毅
它成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毛茸茸蜗牛
大多数腹足类物种都具有一个呈螺旋形的壳,当遇到危险的时候会将柔软的身体缩进壳中。其中部分腹足类的壳体上有一层角质毛,对于这些毛状结构,学者认为可能是一种减少被掠食的防御措施,或增加水的附着让移动更方便,或提高壳体表面附着力等。
“但我们从未在化石记录中找到它们,我们无法想象这些极为精致的结构能以传统化石的形式保存下来,但琥珀的出现完美解决了这个问题,让我们终于有机会来研究化石记录中的毛蜗牛。”邢立达解释道。
“琥珀毛环口螺就是琥珀这种特异保存带来的神奇礼物,它是目前腹足类化石记录中,保存有毛状机构的唯一记录,也是最古老的记录。”
琥珀毛环口螺表面覆盖着角质毛,科学家认为这种角质毛是蜗牛对热带森林环境的适应,在潮湿环境觅食过程中增加自身对植物的附着力,而且还可能带有收集和运输小种子的功能。
这种性状的出现,与蜗牛的主要食物——被子植物的全球性辐射演化有莫大的关系。蜗牛可能更喜欢柔软的被子植物而不是坚硬的针叶树针。
绒毛不仅能威吓敌人还能运输小种子
科学家推断,琥珀毛环口螺已经逐步适应了白垩纪中期这个以被子植物为主导的世界,壳体上的毛首先起到让掠食者望而却步的作用,功能上则有助于它更好地附着在被子植物的叶子上,降低意外掉落的风险,以及掉落后重新爬回到高处的大量消耗,万一跌落到森林地面上,毛结构还可能会减轻冲击力而降低对壳体造成的潜在损害。而且,厚厚的一层毛可能还可以起到隔热的作用。
更有趣的是,现生蜜蜂会无意地将花粉通过周身绒毛从一朵花转移到另一朵花,琥珀毛环口螺的刚毛也可能有类似功能。在白垩纪中期,被子植物种子的平均尺寸很小,往往低于1立方毫米,琥珀毛环口螺的毛可能会附着到一些小种子,并随着运动到其它地点来完成传播。
也就是说,被子植物的扩散可能触发了蜗牛的适应性进化,促使了白垩纪陆生蜗牛的多样化,反过来,蜗牛的演化也在某种程度上帮助了被子植物的扩散。
据悉,该课题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以及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等项目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