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河南周口通报"抢中药事件" "拾秋"需增强安全意识
来源:中国经济网2023-11-02 09:33:40
大字

【河南周口通报抢中药事件】十月稻陌拾秋,腊月丛中吻雪。目前,全国秋粮收获已近尾声,阡陌田间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今年秋收过程中发生的两起“拾秋”事件引发关注:一是河南某地一家农业公司机收刚结束,一大批农民就聚集在地里捡拾遗落的玉米;另一是一个老人在刚收完花生的地里捡拾花生时被旋耕机碾压身亡。这两起事件告诉我们,各地要引导农民有序捡拾粮食,更要帮助农民提高安全防范意识,保障农民生命财产安全。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也是“拾秋”的最好季节。所谓“拾秋”,是指捡拾遗落在地里的庄稼。在过去粮食短缺的年代,“拾秋”是一道独特风景线,是很多人童年时期的回忆。当时,粮食收获主要靠人工,需要单独进行收割、转运、脱粒、清选,综合损失率可能超过10%,“拾秋”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每年秋收过后,农村里的家家户户都是男女老少一起出动,拿着各种各样的袋子、篮子和“粪耙子”等工具,到地里捡拾遗漏刨剩的麦穗、稻穗、玉米棒子、豆荚,刨红薯、捞花生,捡拾的粮食归自己所有。有的家庭为了多捡一些粮食,就在地里烤红薯、烤土豆、烤花生吃,吃饱了接着捡。在农村集体经济时代,“拾秋”组织有序,先由生产队组织队里农户捡拾一遍,再把地按人口分给各家各户再捡拾一遍,然后再放任外村人去捡拾。农民不仅捡拾粮食,还捡拾秸秆当柴烧。经过几轮捡拾,地里干干净净,几乎没有什么损失浪费。

与以往比较,现在农村“拾秋”现象比较少见。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粮食产量连续多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人均粮食产量达到480公斤以上,实现了从新中国成立初期4亿人“吃不饱”到现在14亿多人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人们不需要再去地里捡拾粮食解决温饱问题。我国主要粮食作物收获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小麦、水稻、玉米机收率分别超过97%、94%、78%,机收率越高,损失率越低,地里可捡拾的粮食就越少。此外,现在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基本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严重短缺,很少有人会花费时间去捡拾粮食。

“拾秋”是一种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近两年,随着粮食节约行动深入开展,“拾秋”现象再次兴起。一些城里人会带着孩子到秋收过后的田野里捡拾粮食,让孩子亲身体验收获的快乐,真正理解“汗滴禾下土”及“粒粒皆辛苦”的内涵,在心里种下一颗爱惜粮食的小红花。对农民来说,“拾秋”已成为一种习惯。很多农村老年人经历过饥饿年代,十分爱惜粮食,见不得粮食有一点损失浪费,每年秋收过后,他们都会习惯性地去地里捡拾粮食,有的在自家地里捡拾,有的去别人地里捡拾。一些农业公司承包农民的土地种植粮食,等收割机收割过后,当地农民会扎堆去地里捡拾粮食。这就引发农民该不该去别人地里捡拾粮食的争论。如果不去捡拾粮食,那些遗留在地里的粮食也会腐化烂掉。与其对此争论,还不如引导组织农民有序捡拾粮食,尽可能减少粮食损失。不过,各地一定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加强对农民安全意识宣传教育,防范农机致人死伤的悲剧再次发生。

“拾秋”现象存在,说明地里有粮食可捡。有关研究表明,粮食收获损失仅次于消费环节。提高粮食收获机械化水平和收获作业质量,是减少收获环节损失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小麦、水稻机收水平高,损失相对较小,小麦机收损失能够控制在2%以内,玉米机收水平低,损失较高。各地要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促进农机农技农艺有机融合,积极推进作物品种、栽培技术和机械装备集成配套,提高联合收获机智能化水平。加强对农机手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培训,提高粮食收获作业质量,进一步降低收获环节损失。

分享到
037165901996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