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症状说明可能听力损伤】耳朵不好,人就会难受。比如在*儿童时期感受不到声音,大脑无从学习,可能成为聋哑人;对于*成年人听力损伤会带来极大不便,还会产生焦虑、抑郁等问题;重点是*老年人听力下降是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会增加老年痴呆的风险。
耵聍是一种正常分泌物,可以保护外耳道内的微环境,抑制细菌和真菌生长;正常情况下耳耵聍可以在人体正常活动时自行排出,因此健康人群不需要特别去掏耳屎。
理发店/美容院的采耳服务使用工具可能未进行严格消毒处理,很容易引起真菌性外耳道炎,同时因缺乏耳部医学知识,操作不当可能损伤鼓膜或外耳道,因此不建议接受采耳服务。
如果耳朵因为干燥发痒的话,建议用棉签蘸取少量的婴儿润肤油涂抹在耳道即可。如果耳屎较多很难清理的话,建议去医院耳鼻喉科找专业的医生进行处理。平时不需要频繁掏耳,三个月一次即可,更不要掏太深或用未消毒的工具掏!
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出现:说明可能听力损伤了。
经常要求别人重复一些内容;
别人感觉你说话声音很大;
或者有噪音暴露史、耳部外伤史、
耳鸣、耳闷胀感等情况时,
说明可能听力损伤了。
近年来,伴随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普及以及娱乐场所的增多,都市人因不当用耳发生噪声性听力损伤的风险正在日益加大。保护听力,应养成健康用耳习惯。
■长期佩戴耳机易损伤听力
据了解,噪音是导致耳聋的最为常见的原因之一。
在常见的建筑噪音、交通噪音和社会生活噪音中,社会生活噪音对人们耳部的危害最为常见。因为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产品的应用日益广泛,各种播放器、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大量占据了人们的生活。
有时我们坐地铁可以很清楚地听见旁边陌生人耳机里播放的音乐,这说明他的耳机音量已经非常大了,如果长此以往,那么未来他很可能会出现耳部暂时性阈移的情况。另外,英国的一项科学研究也表明,长时间地戴耳机听歌,有可能导致耳聋提前到来。
需要注意的是,听力损失不像其他疾病一样来势汹汹,容易被察觉和重视。研究证明,这种噪音性听力损失(又称噪音性聋)最初听力损失的频率在4000Hz(高频),这一频率的听损对我们日常生活影响小、不易被发觉;随着噪音的持续伤害,其他频率的听力会出现下降,最终导致“噪音性聋”,需佩戴助听器来解决。
■长期噪音刺激成元凶
简单解释,噪音性聋是由于长期受噪音刺激而发生的一种缓慢的、进行性的听觉损伤。人体的内耳约有15500个听觉毛细胞,这是一种感受听觉的纤毛细胞,容易受噪声影响,受损后不能再生。噪音性听力损失的病理是长期噪声刺激使耳蜗血管纹出现血循环障碍,螺旋器毛细胞损伤、脱落,严重者内毛细胞亦损伤,继之螺旋神经节发生退行性病变,病变的部位以耳蜗基底圈末段及第二圈病变最为明显。此处耳蜗基底圈主要负责接收4000Hz的声音刺激,这也正是噪音性聋在最初的听力损失出现在高频区域的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噪音性听力损失可分为暂时性听阈移和永久性听阈移,通俗的解释:暂时性阈移,也叫听觉疲劳,是一种暂时性的听力损失,脱离噪音环境,即可在数分钟、数小时、数日或数月恢复。永久性阈移是指在噪声作用下不可恢复的听力损失,爆震性(急性)或噪声性(慢性)声损伤都可发生。
由此可以看出,噪音在早期、短期内造成的轻微听力损失,通过脱离噪音环境、给耳朵一个休息的过程,是可以恢复的;长期、慢性的噪音刺激,才是造成永久性听阈移的元凶。
■听力损失务必尽早干预
在听力学有一个铁的定律: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听力损失以后的干预应该越早越好。两周以内是最佳治愈时期,一个月后,治愈难度将会明显加大,三个月后,治愈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所以从临床上讲听力损失三个月后,听力恢复的可能性非常小。
我们每个人的耳内一般都有两种毛细胞,第一种是外毛细胞,共分3排,数量为12000个;还有一种是内毛细胞,只有一排,数量为3500个。
当人们受外界因素影响造成听力损失的早期,也就是耳内毛细胞受损早期,让毛细胞立即隔离噪声,及时给予相应的治疗,那么受损的毛细胞是可以逐渐恢复的,但是如果不及时给予治疗,毛细胞在受损三个月以后一般会宣告死亡,而死亡后的毛细胞是不可再生的。”
保护耳朵又想用耳机?怎么办?
控制戴耳机的时间和音量,每次戴耳机不超过最大音量的60%,不连续聆听耳机超过60分钟,不要在
外界环境噪声超过60分贝
时使用。
不要戴着耳机入睡
睡眠中耳机对鼓膜的持续刺激会损伤听力,引起头晕、耳鸣等症状,严重者甚至会导致突发性耳聋;
长时间佩戴耳机会影响外耳道内的微环境,导致细菌真菌滋生。
选择合适的耳塞,并注意耳机清洁
大小不合适的耳塞会刺激外耳道引起外耳道炎;不注意耳机的清洁也可能导致外耳道细菌或真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