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就跟随爷爷和父亲学习传统米线的制作,一想到父辈人把一生都投入到传统米线制作上,再看到客户们吃的津津有味,我感觉自己的追求和付出非常值得,正是这代代传承的制作工艺和坚守精神烩就出了我的幸福人生。”1月9日,在杞县银河路巧吴姐鲜汤米线店,看到"巧吴姐”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热腾腾的米线,开心地说着一个个幸福的故事,也深深地吸引了我。
今年51岁的“巧吴姐”原名叫吴占荣,睢县潮庄镇人,吴占荣从小出生在一个祖辈制作米线的家庭,鲜汤米线的家传秘制,成就了她的事业梦想和精彩人生。谈笑中,吴占荣一下子打开了自己的异地创业经历,也说出了自己的酸甜苦辣。吴占荣感触地说:“在睢县老家,当时年龄有7岁多,一放学,就匆忙回到家中,就来到爷爷、父亲的身旁,帮助洗洗菜,刷刷碗,烧烧锅,干些自己所干的事,有时候到星期天就轮换着跟着爷爷和父亲上集市上挑着扁担叫卖,每次爷爷和父亲常年挑的扁担重量达200多斤,跑遍了大街小巷,叫卖时嗓门很高,街道上一听到我爷爷和父亲的叫卖声,都等着吃俺家的煮的鲜汤米线,当时,我就帮助爷爷和父亲刷刷碗,拌拌料,有时还试试呦喊几声,留下了我童年的记忆。我从内心爱好做生意,高中没有毕业我就辍学了,全心投入到鲜汤米线的制作,按着祖传的制作方法,从买料,烧锅,熬汤,打卤,一点一点的学习,有时候经常受到爷爷和父亲的训话,米线的制作过程中,熬汤最为重要,我就把难处用笔记录下来,晚上加以学习熟背,就这样一直把家中卖米线的生意当成了我的事业。”
1993年嫁到杞县,在县外贸找到了一份工作,1994年下岗,那时生活的困境并没有让我灰心丧气,在家人的鼓励下,筹集资金,干起自己的老本行,终于在县金城大道开设了第一家“巧吴姐”鲜汤米线馆。一开始,凭着自家的祖传秘制手艺,做的饭味与众不同,色味浓香,老少皆口,而且方便快捷,价格便宜,受到了许多客户的青睐,生意门庭若市,慢慢地让吴占荣站稳了脚跟。吴占荣为了研究更可口的美味佳肴,转变经营思路,利用晚上翻阅书籍,自己自费多次赴云南、广州、北京等全国各地学习米线烩制烹饪技艺,品尝多家米线烩制风味,在传统的技艺中革新,寻味更加适合广大群众独特的米线风味。这些年来,坚守祖训,从米线的熬汤,食材肉类、蛋类、菌菇类、豆类、蔬菜类,必须以新鲜为第一要素,烩制综合了多项营养元素,满足更多消费者一天的所需营养,所以改进过的鲜汤米线,更受消费者的喜爱。吴占荣在自己的辛苦经营努力下,生意慢慢火爆起来,现在在县城和周边城市开起了136家连锁加盟店,注册了“巧吴姐”鲜汤米线品牌,成立了杞县“巧吴姐”高门台实业有限公司。杞县是厨师鼻祖伊尹的故乡,早在商朝就有着烹饪的悠久历史,为进一步弘扬中国传统饮食文化,2021年,在县委、县政府的积极倡导下,还加入到杞县砂锅美食创业协会,荣誉当选为“杞县砂锅”美食创业协会第一届会长,实现了自己的致富创业梦想。
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这些年,吴占荣经过酸甜苦辣的创业之路,虽然自己富裕了,时刻还牵挂着向自己一样的同胞姐妹们,还有那些困难群众、莘莘学子、环卫工人,在她的带动下,鼓励到饭店打工就业,开展了“情系地震灾区”、“助力高考”、“疫情防控”等多项公益爱心事业,自愿捐款捐物,累计人民币达21万元,奉献了自己的一片爱心。正在店里打工的吴桂花说:“我是一名下岗职工,在饭店吴占荣的帮助下,安排我到饭店打工挣钱,解决了我的生活实际困难,我一辈子也忘不了对俺家的照顾和恩情。”
吴占荣的母亲朝志荣安慰地说:“现在我都96岁了,有着70年的党龄了,每天我都来饭店吃上一碗自己家的鲜汤米线,时刻嘱咐女儿,我们的家庭是祖祖辈辈搞做米线开饭店的人家,现都传承六代了,咱们都是共产党员,一辈子受到党的谆谆教诲,坚受信仰,弘扬传统文化,把那些困难家庭融入到咱们的家庭中,学会咱们家的老手艺,用手艺增加收入,家家户户都过上好日子。”
“路,是自己走出来的,幸福生活是拼出来的。面对着眼前的许多荣誉,使我更加奋力拼搏,积极参与到社会公益事业发展中,叫响自己的连锁品牌,走出杞县,走向全国,以就业带动创业,让更多的就业创业人员加入到“巧吴姐”米线团队,一起奔小康,为县域经济和乡村振兴发展贡献自己一份微薄力量。”吴占荣激动信心十足地说。(禹志军 刘银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