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过了腊八就是年 你还知道过年前的那些习俗吗?
来源:中国网综合2022-01-10 14:44:29
大字

【过了腊八就是年你还知道过年前的那些习俗吗?】有民谣唱道:“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每逢腊八,就是进入“忙年”的标志。你还知道过年前的那些习俗吗?

腊八节

腊八节,即每年农历十二月八日,又称为“法宝节”“佛成道节”“成道会”等。本为佛教纪念释迦牟尼佛成道之节日,后逐渐也成为民间节日。

腊八粥,又称“七宝五味粥”、“佛粥”、“大家饭”等,是一种由多样食材熬制而成的粥。腊八粥的最早文字记载在宋代。南宋吴自牧《梦梁录》载:“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年以上了。每逢腊八这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

在我国北方,有“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之说,过腊八意味着拉开了过年的序幕。每到腊八节,北方地区忙着剥蒜制醋,泡腊八蒜,吃腊八面腊八粥。在南方腊八很少提,腊八节是典型的北方节日。 [2-4]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三糖瓜粘指的是腊月二十三这天吃糖瓜的习俗。腊月二十三是小年,很多地方有着吃糖瓜祭灶王爷的习俗。传说这一天灶王爷要返回天庭向玉帝禀报你家的情况,于是家家户户都用糖瓜来祭灶王爷,让他嘴里甜甜蜜蜜上了天庭只说好话,以讨来年越过越甜。

据民间传说,灶王爷本是天上的一颗星宿,因为犯了过错,被玉皇大帝贬谪到了人间,当上了“东厨司命”。它端坐在各家各户的厨灶中间,看着人们怎样生活,如何行事,把好事坏事都详细记录下来,到了腊月二十三日就回转天庭,向玉皇大帝禀报各家各户的善恶情况。到了腊月三十晚上再返回人间,根据玉帝的旨意惩恶扬善。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四扫房子指的是农历腊月二十四,每到新年,各地的家庭都会开始扫房,这个习俗就是扫舍,从唐代开始就有这个习俗。一般是先扫去房顶灰尘和家中死角的尘土,之后用盐调和清水擦洗地面和器物,为了扫除家中晦气。

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

扫尘又称除尘、除残、掸尘、打埃尘等,是汉族传统年俗之一。起源于古代汉族人民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这种仪式后来演变成了年底的大扫除,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汉族民谚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北方叫扫房,南方叫掸尘。室内屋外,房前屋后,彻底进行打扫、衣被用具、洗刷一新,干干净净地迎新春。

大家小户准备过年。在祀灶前后至除夕,例有一次卫生大扫除,墙角床下及屋柱屋梁等处一年的积尘,均须于此日以扫帚清除干净;箱柜上的金属把手等,也应擦拭一新,甚俗起源甚古。

二十五做豆腐

腊月二十四,忙完扫房子,又到了腊月二十五。再有五天就是大年三十了,年味是越来越浓。在古代“豆腐”与“头富”谐音,寄予了人们新年要富贵的心愿。有人说,“豆腐能治中国人的乡愁。”春节盛宴即将开始,菜单上怎能少了传统年味豆腐。另外,说起“磨豆腐”,实际上是人们准备春节期间必备“年货”的开始。农历腊月二十五,农村有句俗语叫“赶得上杀猪,赶不上磨豆腐”,意思就是磨豆腐要趁早。

在古代,人们到了腊月二十五便忙活起来,将浸泡过的黄豆,用石磨磨碎,揉沫过箩去渣,煮沸点浆成块,豆腐做成后切小块放入加盐的清水里保存,供春节期间食用。就豆腐本身而言,是取代肉类不错的选择,豆腐介于荤菜和素菜之间,比鸡鸭鱼肉差一点,比萝卜白菜强一点。在过去,穷苦的人们总是盼望着在新年吃上一顿好的。但是,肉类对于穷苦的人家来说并不是承担得起的,所以就会选择豆腐。

豆腐的“腐”和富裕的“富”谐音,取吉祥如意好兆头,二十五磨了豆腐,祈愿来年的生活能过得富富裕裕,豆腐听起来像“都富”,家里团团圆圆吃豆腐,年味儿就是这样,简简单单却温馨美好。

基于以上两点:“二十五,磨豆腐”这一年俗一直流传了下来。这就是所说的“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经过民间的传承,已经成了腊月二十五的老规矩。

二十六炖大肉

俗语称:“腊月二十六,杀猪炖大肉”刚才谈到了,家庭条件好的人家,过年了把猪杀掉。但是,相对贫困的人家,没有猪杀,就去准备割猪肉。腊月二十六这一天,民间传统是杀猪割肉,因为农耕年代,人们生活并不十分富裕。那时候,人们一年到头很少吃到猪肉。到了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改善生活,割肉过年。可见腊月二十六不仅杀年猪、割年肉,还有一项传统民俗,就是炖猪肉。

到了腊月二十六,人们开始炖年肉。在过去,对老百姓来说来可是非常奢侈的事,过年的时候,全家可以美美的大吃一顿。“炖年肉”寓意生活富裕、有滋有味,来年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人们更加希望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幸福美满。

二十七杀年鸡

腊月二十七了,春节日益临近。在昨天煮过猪肉后,按照“老理儿”今天应该杀只鸡,为过年的餐桌备下一道与鸡有关的年菜了。因为“鸡”与“吉”同音,所以过年杀鸡吃鸡肉实际上是取大吉大利,吉祥如意的意思。

不过按照传统,腊月二十七杀完整鸡后一定要留到大年夜享用。而且除夕夜不能全吃光,要留一些才行,这样才可以让过年的餐桌上顿顿有鸡肉,大吉大利一整年。此外,“初七初八,吃只鸡”,也是民间留下的传统。

现在自己动手杀只整鸡可能有些困难,但可以买只整鸡添些过节的味道。做好的整鸡一端上桌,看着气派不说,还可满足整桌人的需求。

二十八贴花花


“花花”泛指春联,以前,人们大都是手写的对联,现在,集市上各种各样的都有,人们一般都是买现成的。每年一到腊月二十八的早上,各家各户都开始贴春联,等到中午走到大门外一看,家家户户都已经贴上了各式各样的春联。从这一天开始,就真正进入了“新年时间”。

众所周知,贴春联是中国人过春节的重要标志。当人们在自己的家门口贴上春联的时候,意味着过春节正式拉开序幕。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挑漂亮的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增加喜庆的节日气氛,也为来年讨一个好兆头。

而春节贴春联的民俗,则起源于宋代,并在明代开始盛行。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他的臣下书写。有一年除夕,他传旨:“公卿士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初一日太祖微服出巡,看见交相辉映的春联感到十分高兴。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体现的是人们为过年而做的主食准备工作。民谣里,“发”字寓意来年财源滚滚,“蒸”字寓意生活蒸蒸日上。从为年准备的热气腾腾的馒头里,能看到中国年的喜庆祥和,也能看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深情期盼。

三十晚上玩一宿

除夕,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岁除等。是时值每年农历腊月(十二月)的最后一个晚上。除,即去除的之意;夕,指夜晚。除夕也就是辞旧迎新、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节日。与清明节、中元节、重阳节三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也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 

除夕夜守岁也是一项流传久远的习俗,早在西晋《风土记》中就有明确记载:“终夜不眠,以待天明曰守岁。”传说守岁是为了防止一种独角兽的侵害,而这种独角兽最怕火光、红色和声响,所以人们就在除夕夜穿红衣、点红灯、贴红纸、放烟花炮竹,焚香祈祷,彻夜不眠,也就有了“守岁”习俗。《帝京岁时纪胜》记载:“高烧银烛,畅饮松醪,坐以达旦,名曰守岁,以兆延年。”

大年初一扭一扭

正月初一原名“元旦”,“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正月初一还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别称,意即年、月、日三者的开始。

所有的习俗过完以后也就正式进入新的一年。新的一年就有新的气象,愿大家新的一年万事如意~

分享到
037165901996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