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制造成的时间成本,谁来买单呢?
2019-07-22 15:52:42
最近,江西南昌大学平面设计专业毕业的余江陷入了编制的困局。《中国青年报》报道,2016年2月,通过公开招录,余江以笔试第二、面试第一的成绩考入江西省上饶市文广新局下属事业单位文化产业办公室。在被借调到局机关单位工作3个月后,余江被通知回原单位上班,但文化产业办以“无经济创收,发不起工资”为由,让他“回家等通知”。
孰料这一等就是3年多。自2016年5月至今,余江没回原单位上过班,也没领过工资。3年当中,余江给市长热线、单位负责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等部门打了很多电话,希望解决自己的工作问题,却一直无果。 这样的问题出现在现实中,当事人除了焦头烂额的维权,还有三年的时间浪费于此。在很多人看来编制的好处很多,意味着稳定可以旱涝保,意味着社会保障有了兜底,意味着光鲜的身份,意味着职务升迁有了入场券,意味着找到好的对象过上安稳的生活……
但是作为年轻人因为编制浪费了三年的时光,是否值得我们不是当事人无从体会。但是倘若真的只是为了获得想要的单位就用有人的编制条件来吸引人才,这是一种欺骗,必须追责。
一个人有多少个三年,不能因为那些搪塞的借口让一个年轻人的未来在漫长的等待中渐渐地对相关部门寒了心。相关部门应该有所作为,这不仅是对这位年轻人逝去的三年青春的负责,也是给公众一个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