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说话要贴民心

《中国纪检监察报》在“从典型案例看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表现形式”一文指出,“官不大,官架子不小”“身在基层却缺少为民情怀”“自己的事情穿心过,人家的事情风吹过”……现实中,个别干部缺乏工作激情,毫无自律意识,存在“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有时甚至连“钟”也不撞的消极懈怠思想。

所谓“官腔”,指的是“利用规章、手续等来敷衍推托或责备的话”(引自2005年版《现代汉语词典》)。打“官腔”在一些干部身上不同程度的存在,而这种现象的存在,无疑影响了干部队伍的形象,拉远了干群关系。

打官腔,实际上就是“官派”作风,是官本位思想作祟。不管是大事小事,急事缓事,只要到他口中,首先要讲个法律、法规或规章,要么就是原则、办法或规范,至少也要来个方针、路线或政策。米粒儿大的事儿,到他手里,就空前复杂起来,甚至还要开个大会、发套文件、全面安排统一部署一下……

《乡村爱情故事》(第三部)就向观众展现了一个十分擅长打“官腔”的乡村代理村主任的形象。剧中人物刘能,当上象牙山村代理村主任后,换上新行头,一手叉腰,一手夹着公文包,漫步于村庄,伸出指头在空中煞有介事地比划,作领导视察大江南北“指点江山”状,逢人便打“官腔”:看到村民正在干活儿,不说“忙呢”,而说“忙生产呢”;当有人想借住村里的公房而有求于他时,便故作为难状说“这不太合适”,要跟村里的其他领导“商量商量”……

古人云“修辞立其诚”,说的是写文章应该有的格调。作为领导干部,发言当然有其职业特点,当然要讲政治、讲政策、讲道理,但不能官话连篇,“满嘴跑火车”。如何才能戒除“打官腔”这种恶习呢?关键在剔除“官本位”的观念,变“官本位”为“民本位”。唯有如此,才有可能最终铲除“官腔”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说百姓之所想,走进百姓心坎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