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 电影让人民之城更美好

【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黄浦江奔腾到海,一年一度“金爵”璀璨。14日,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

上海是中国电影的发祥地,也是一座承载着光荣与梦想的电影大都会。进入新时代,上海勇担文化使命,增进民生福祉,厚植发展沃土。

“文化是城市的软实力,也是发展的硬道理。”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赵嘉鸣说,推动上海国际电影节等重要平台提质升级,引领电影发展始终与时代共脉搏、与人民同呼吸,助力一大批优秀影人在上海逐梦圆梦、一大批优秀电影作品从上海走向世界。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30多年来,见证新中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砥砺前行、蓬勃发展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助力上海这座“人民城市”守住文化之根、锻造文化之魂、彰显文化之力、务求文化之新、深耕文化之美。

致敬人民,致敬英雄,致敬电影

75年前,上海宣告解放,这座中国第一大城市回到人民怀抱。在迎接人民解放军进城的欢呼人群中,有工人、学生、小业主,也有剧作家、演员、摄影师、音乐家等电影从业人员。

75年后,象征文艺界“接力”传承的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成为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电影。

这座城市,由衷致敬人民,致敬英雄,致敬电影!

本届电影节甫一开票,不少影片即告满座,其中就有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

讴歌时代,讴歌人民。从首部黑白电影,到热门舞剧,再到如今的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三度实现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创作,抒写了中国共产党隐蔽战线的英雄传奇,也一路见证了党带领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成就。

致敬英雄,致敬电影。银幕上,上海市人民英雄纪念塔巍然屹立,与上海外滩建筑群共同构成霞光万丈的瑰丽天际线,童声合唱版《渔光曲》响起……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总导演郑大圣说:“这是我们对上海这座伟大城市的致敬,也是向电影致敬。”

75年前,《永不消逝的电波》中“李侠”的原型李白、秦鸿钧等壮烈牺牲,换来的是大上海的彻底解放。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75年沧海桑田,进入新时代以来,上海全市生产总值位居全球城市前列。2023年,上海口岸货物贸易总额达到10.7万亿元,保持全球城市首位。

电影产业的活跃度,恰是这座城市繁荣发展的生动缩影。大数据显示,上海已连续多年领跑全国城市电影票房,成为影迷最活跃的一方“宝地”。上海是中国电影市场乃至亚太电影市场的“风向标”,场均上座率、单片观影人次等始终位居全国城市前列。

作为中国唯一的国际A类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今年将集中展映来自世界各地的461部电影;14部中外故事片角逐主竞赛单元金爵奖,绝大部分为世界首映。主办方预计,到访上海的中外影视嘉宾约5000人,为期十天的电影节有望吸引45万人次观影。

从共情、共享,到共建、共创

“纪录片《康熙与路易十四》有了加映场。”“今年戛纳电影节的首发新片,在上影节也能抢到票!”“准备再看一遍《红辣椒》,绝对惊喜。”记者站在电影节主会场上海影城的中庭,听到南来北往、不同年龄的影迷热烈讨论着观影计划。退休教师苏女士说,每年电影节举办时,家门口的新华路番禺路就格外热闹,好像是一个“电影大派对”,又仿佛是电影界的“宇宙中心”。

上海国际电影节始终是人民的节日。多年来,每逢电影节,无论是在上海中心城区,还是远郊,一座座电影院成为影迷“狂欢”的最佳目的地。还有跟随电影节几十年的老影迷,称它是“文化盛宴”“心灵港湾”。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上海举办电影节的盛况,就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步步“梦想照进现实”的写照。

“近三成!”电影节官方网络售票平台淘票票的数据显示,本届电影节约七成购票者为上海本地居民,另有近三成购票者是来自上海以外地区的影迷。

为方便五湖四海的“拉杆箱影迷”(携带行李短期到访电影节的观众),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在大光明、美琪等30多家展映影院首次推出行李寄存服务。为了方便“骨灰级”影迷赶场,部分影院还首次推出电影节快餐。

“上海国际电影节一直是服务标准化的典范,更重要的是让影迷感到贴心、暖心!”来自江苏无锡的影迷李莹说。

观众与电影、与电影节始终有共鸣、有共情。从特色影院集中排片,到配套服务完善细节,再到影片导赏和电影主题城市漫步(City Walk)推介,驻足历史悠久的兰心大戏院、国泰电影院,老中青三代影迷直呼过瘾。

上海正在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努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上海市副市长刘多说,上海国际电影节是“上海文化”品牌的一张金名片。

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用最优的供给服务人民。从增进民生福祉出发的共享服务,到促进城市发展的共建、共创,上海国际电影节近年来助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让影视产业链供应链更完备,让“影视+”这台引擎在上海这片文化热土上转动得更快、更稳、更高效。

近年来,上海国际电影节重点活动的三个联合主办区,已构成电影产业版图的“黄金三角”。在上海浦东新区、松江区、普陀区,一大批创意活动助力全产业链提质增效。在浦东诞生的“一带一路”电影周注重文化交流与产业软硬件配套相协调,围绕投资、兴业、引才新招迭出;持续培育“上海科技影都”的松江区,依托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不断为科幻电影产业赋能,今年又将围绕人工智能推出系列活动;“未来影院”单元则成为苏州河畔普陀区最值得期待的影视亮点,赛车模拟器、VR和AR设备等正在改变观众与影视内容的交互体验,受到观众及专业人士喜爱。

不仅是看电影,普通人也可以参与拍电影、演电影。人民之城的电影文化,众人拾柴火焰高。参演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的学生小朱说,在拍摄中可以见到演技令人震撼的前辈演员,学到很多。2023年参加上海国际电影节48小时影像挑战赛的也门青年哈姆扎回忆,那是特别难得的一次体验,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融入上海。

人气聚起来,消费旺起来,产业兴起来。上海市杨浦区的杨浦滨江是人民城市理念的提出地,而杨浦区的多座知名影城也长期积极参与上海国际电影节各项惠民活动。电影节已成为“共建人民城市,共谋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

从文明互鉴,到共赢未来

在开放中传承,在开放中发展。一组数据彰显了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自信——世界首映影片70部、亚洲首映81部、中国首映73部,首映率连年攀升,上海对世界电影的“磁吸”效应越来越明显。

上海,既是推动中外电影交流互鉴的文化码头,也是促进电影产业发展和中外合作的文化源头,更始终立于世界电影发展的潮头。

本届电影节金爵奖主竞赛单元评委会主席、著名导演陈英雄说:“和其他评委一起观看、讨论电影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电影节是一个能发掘新人、欣赏名导作品的好机会,期待和评委们、影迷们一起探讨电影这一艺术形式的发展。”

作为上海国际电影节竞赛评奖环节的重要单元,亚洲新人单元今年迎来“20岁生日”。2004年草创时期,该单元吸引了东亚部分国家作品报名,而本届电影节报名作品达314部,覆盖25个国家和地区。20年来,亚洲新人单元以发现和培育新人新作、扶持亚洲新兴电影力量为己任,挖掘和推出了一大批如今活跃在世界影坛的电影新人。

曾担任亚洲新人单元评委会主席的日本导演岩井俊二说,组委会选片极为细致,能遴选出最优秀的青年电影人,希望今后还能有更多人和更多作品脱颖而出。

立足上海,走向亚洲,更走向世界。由上海国际电影节于2018年发起成立的“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发出邀约,本届电影节期间将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联盟方代表来到上海,相聚“一带一路”电影周系列活动。

以电影为桥,联通中外。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和中法文化旅游年,本届电影节特别策划的“法国电影周”将在“中国影视之夜”启动。

本届电影节期间,38部最新法国电影和30余部法国经典电影及法国参与合拍的电影,将在各展映单元亮相。深受影迷喜爱的“戛纳零时差”单元,将带来15部刚从戛纳电影节新鲜“出炉”的影片。

赵嘉鸣说,上海国际电影节将秉持“开放包容”的办节传统,以凝聚共识、深化互鉴、促进合作为导向,深入搭建对话交流平台,全方位扩大国别覆盖,推动构建开放、包容、多元、协作、团结的电影发展格局,为中国乃至全球电影繁荣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记者 王永前 许晓青)

责任编辑:李海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