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北上的奇幻之旅 根本不浪漫 看看金沙遗址……

【大象北上的奇幻之旅根本不浪漫】近日,15头野生大象从云南南部出发一路北上,已逼近昆明市区!在经历过“象友”扭头回家、小象偷喝酒糟“宿醉”等等“意外”之后,依然没有停下北迁的步伐……它们到底要去向何方?

到川祭祖?古蜀或真有象

有网友调侃道:“难道它们是要来三星堆和金沙看象牙祭祖的么?”毕竟从古籍记载和考古发现来看,古时候的四川,确有真象啊!

位于四川的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都曾出土大量象牙。尤其是金沙遗址的遗迹馆内,至今掩埋着数以吨计的古代象牙和大量的象牙制品。其中,最长的一根竟有1.85米,比大部分成年人都还高。一个遗址出土这么多象牙,可能在世界范围内都绝无仅有。

金沙遗址出土的象牙层层叠叠、数以吨计

金沙遗址出土的部分象牙制品

现今成都平原并无大象生存,这些象牙从何而来?

有学者认为,它们与金沙、三星堆出土的海贝一样,可能是来自异域的舶来品,通过某种贸易或交流活动,沿南方丝绸之路来到了古蜀。

但更多学者认为,这些象牙出自本地大象。因为海贝体积小、重量轻,即便是上千枚海贝,要把它们带进蜀地并不算十分艰难。但如此数量和重量的象牙,其运输和获取都是很大问题。四川盆地群山环绕,唐代诗人李白都感叹“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更不要说数千年前的商周时期了。

同时,除象牙外,金沙遗址还有亚洲象的头顶骨、门齿、臼齿出土,这些都是大象可能生存过的力证。

金沙遗址出土的亚洲象牙门齿

而在多部古文献中,也不乏蜀地有象的记载。

“蜀之为国……其宝则有璧玉……犀、象。”——《华阳国志·蜀志》“布绿叶之萋萋,结朱实之离离……孔翠群翔,犀象竞驰。白雉朝雊,猩猩夜啼。”——《蜀都赋》

更重要的是,根据气候专家考证,在3000年前的古蜀时期,成都平原的气温大概比现在高2~3℃,气候温暖湿润、植被繁茂、鸟兽成群,有着适合象群生存繁衍的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

金沙出土的象牙和其他动物骨骼

作战、祭祀,古蜀先民对象“情有独钟”?

那大象,对于信奉万物有灵的古蜀人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首先,大象很可能是重要的战斗伙伴。《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这里的“服象”通常被认为就是驾驭大象作战。而在之后的《春秋左传》中,也有“王使执燧象以奔吴师”的描述,记录了楚王焚烧象尾,使其冲退敌方部队的场景。

因此,在与古蜀同时期的中原地区存在象军为学界共识。而在传说中,古蜀王开明氏来自荆楚,他是否沿用中原的经验,在蜀地组建象军?那些整齐堆放深埋于地下的象牙,也许就是牺牲的象军遗骸。

其次,象牙一定是珍贵的祭祀圣物。

蜀地是否有象军建制仍然值得讨论,但古蜀人用象牙祭祀,却是不争的事实。在金沙遗址出土的一件平行四边形玉璋上,考古学家发现了这样的画面:一人头戴高冠、身着长袍、双膝跪地,左手握有一根弯弯的象牙,扛于肩上。

这件玉璋真实地记录下古蜀人祭祀的姿态。那么,象牙在祭祀中,有何作用呢?中国古代方术家相信,象牙可镇杀水中精怪,防止水患。

“壶涿氏掌除水虫,以炮土之鼓殴之,以焚石投之,若欲杀其神,则以牡橭(gū)午贯象齿而沉之,则其神死,渊为陵。”——《周礼·秋官·壶涿氏》

其中,牡橭(gū)是一种神物;象齿,就是象牙;午贯,即交叉成十字。

成都平原在修建都江堰之前,有“泽国”、“赤盆”之称,常年非涝即旱。而金沙象牙分布在古河道两岸、出土于祭祀区,基本可以确定为古蜀人用于祭祀山川的礼器。

盛极一时,为何突然消失?

奇怪的是,在古蜀金沙持续几百年的祭祀活动中,象牙的踪迹越来越少。早期的祭祀坑中,人们发现了大量的象牙;而在后期的祭祀坑中,象牙数量骤减。

曾经庞大的大象族群,似乎从成都平原上骤然消失。古蜀先民珍视的大象去了哪里?

其实早在新石器时代,亚洲象不仅生活在成都平原,在中原、江南、岭南地区和云贵高原都有广泛分布,最北界限甚至达到了黄河以北的河北阳原一带。

但在之后的数千年中,中国经历了数次小冰河期,气温骤降,植被减少,迫使对温度极为敏感的大象逐渐南移,寻找更加温暖的地方。与此同时,因人口增加、开荒拓地产生的“人象之争”日渐严重,人们的驱逐、捕杀都进一步压缩了野象的生存空间。至北宋时期,秦岭、淮河以南的长江流域,包括成都、重庆地区,已难寻野象踪迹。

如今,亚洲象仅在我国云南的西双版纳、普洱、临沧一带有见,总数不过300头。此次从云南北上迁移的十几头野象来自于勐养子保护区,而这个区域及其周边范围的大象总量也仅90余头。

关于它们为何北上,目前已有食物缺乏说、磁场说、头象迷路说……不论最后它们会去向哪里,追寻人与大象和平共处却是不变的命题。

责任编辑:张丹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