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密:传承中医药文化 打造中药材基地

花香扑鼻,绿满山坡。4月24日,新密南部苟堂镇岐黄文化园草药基地的几十名药农正在热火朝天地清除赤勺地里的杂草。当下,种植中草药已成为新密市农村炙手可热的产业项目。

春日正是草生长时。连日来,新密北部山区伏羲山管委会的几个村的群众积极管护白勺。“我从2020年开始种白勺,有两亩多,去年收入9000多块钱,今年收益会更高。”药农赵二娃说起种药满脸的喜悦。新密地区多丘陵山地,粮产量低,合理种植中草药,让伏羲山农民尝到了甜头。

新密是岐黄文化的发祥圣地,是《黄帝内经》思想的形成地,医祖岐伯曾在这里种植药材,为民众开方治病。近年来,新密市大力传承岐黄文化,积极推动中医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保护挖掘中药资源,倡导群众种植药材,并把它作为乡村振兴的抓手之一。新密市农委和卫健委科学规划,统筹推进,并组建了6支技术服务队,常年为农民服务。

如今,新密市域内药材种植蔚然成风。在西北部,当地群众充分利用群山自然生态和悠久的伏羲文化优势,把“密二花”“密艾”作为山区全域旅游的金字招牌,鼓励和支持中药材产业做优做强,而艾草种植则着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出现了千年农业、密艾堂等艾草加工品牌。在南部山区,农民多种植连翘、半夏等,形成了岐伯山中药材交易市场。在东南部,实行集中规模化种植,河南银黄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种植的板蓝根、连翘、丹参、地丁等6个品种,达500余亩。公司还联合科研院校,探索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特性的中草药品类,总结规范种植技术,从而推广给当地种植户,解决了农民的前端忧虑。同时通过建立加工厂、对接药企签订合同等举措,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闭环,助推了中草药种植的区域性发展。

传承岐黄薪火,提升中医文化。2023年秋,岐伯山中药材交易市场挂牌,成立了100多个种植合作社,从而将中药材种植推向新阶段。目前,种植药材的质量也不断提升,形成了来集镇杨家门板蓝根园区、大隗镇龙王庙丹参基地、米村镇拐峪玄参园、伏羲山巩密关密二花特色区等4大名药材产区。另外,草药花盛开时,这些药材种植区也成了乡村旅游热点。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新密市中药材种植园区有60多家,人工种植中药材里主要有可做茶饮的金银花、艾草和丹参等,可做观赏的芍药、连翘和金花葵等,境内药材品类达170多种,种植面积近3万亩,山区群众增收有了“新良方”,仅此一项人均增加收入2000多元。“扩大种植,健全产业链,打造全国著名中药材基地。”谈及中药材产业未来发展,新密卫健委主任李建勋信心满满。(李绍光)

责任编辑:李海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