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沟:守护中华文脉 让文物活起来
今年暑期景区预约火爆,旅游业强劲复苏,而文博机构也是人气高涨,“博物馆热”持续升温。8月8日到10日,河南省周口市扶沟县举行的首届“大程书院状元节”,立足于扶沟县深厚的文化资源,依托扶沟县博物馆所在地大程书院,树立品牌意识,创出文化活动特色,吸引大中小学生参与此项到这里研学实践教育活动,从而丰富其历史认知,汲取优秀传统文化养分。
大程书院坐落在河南省周口市扶沟县一条名叫“书院街”的幽静小巷,是宋代理学家程颢任职扶沟知县时所建。程颢与其弟程颐均是一代大儒,时人合称“二程”,又因程颢居长,故以“大程”称之。
北宋熙宁八年(1075),程颢从洛阳来扶沟任县令。程颢无论在什么地方做官,都重视教化,兴办学校,引导当地百姓读书知礼。据《宋史》记载,程颢任晋城令时,“乡必有校”,选择民间优秀的子弟,聚集一起进行教育(“择子弟之秀者,聚而教之”)。来到扶沟后,程颢在县城创办了一所书院。为了培养优秀人才,程颢不但亲自讲学,还延请胞弟程颐等人来此讲学,扶沟文风丕盛一时,名声鹊起,从全国各地前来扶沟求学的士人络绎不绝,如上蔡人谢良佐、福建将乐人杨时、福建建阳人游酢、陕西蓝田人吕大临,河北澶渊人周纯明等。这五人后来都成为宋代著名的学者,而吕、谢、杨、游四人则被后世合称为“程门四大弟子”。一个县级小小的书院,一时竟培养出这么多的名人,成为二程理学传播的“集散地”,即使在教育发达的今天,这样的成就,也是世所罕见的。如今,扶沟县城里的书院街和书院居民委员会,就是因为与程颢创办的大程书院相邻而得名。
如今的大程书院现存建筑均为清代所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大程书院东文场石刻艺术展厅,有一件渔猎石花池,也叫青石鱼缸,原为扶沟明代科举佳话“一母二进士”的何氏祠堂大门前两侧所放,为明代石刻。此鱼缸由整块青石挖膛雕刻而成。鱼缸口沿雕刻有缠枝牡丹、麒麟凤凰纹饰,底部犹如一朵盛开的莲花。一周雕刻有长须飘髯的老翁,也有扎俩发辫儿的儿童;有的头戴斗笠,有的头挽发髻。他们或立或坐,或肩挑钓竿,或身背鱼篓;有的划船,有的钓鱼,有的撒网,间或还有坐于船头品茶的。可谓姿态各异,栩栩如生,犹如一幅欢乐祥和的生活画卷。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鱼缸腹部位置还雕刻着一个妇孺皆知的神话故事“刘海戏金蟾”,刻画的是刘海用缚着一串金钱的丝线戏耍金蟾的情景。“蟾蜍”在古代神话中是吉祥之物,古人认为寓意招财进宝、镇宅、旺财。古语有云:家有金蟾,财运绵绵。民间至今流传有“刘海戏金蟾,步步得金钱”之说。金蟾不仅可以招财,在古代还有一种说法,用蟾宫折桂来比喻考取进士。该故事寄托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有这些构思奇巧、造型生动、雕刻精美的人物故事,堪称石刻艺术的瑰宝。“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古代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可以一路连科,状元及第,从此改变自己的人生命运。时光流转,何氏祠堂早已踪迹难寻,而今尚存的青石鱼缸还在无声诉说着“南北两尚书,一母二进士”的荣耀,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大程书院有大量的学田,也称为“院田”。学田是书院的经济基础。自北宋开始二程讲学以来,在大程书院讲学、读书的师生一直靠院田维持学业、生计。专心教学、读书的师生不可能常去种田,这些学田通常都是租佃给当地的农民耕种,按照一定的数额收取地租。竖立在东文场石刻艺术展厅的“大程书院续捐学田记”碑,刻立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记述了孟宪璋在知县任上,有意复兴大程书院,规划初定,扶沟百姓闻风兴起捐钱捐地义举,使书院经费宽裕,良师益友,士气兴奋,文风丕振的有关内容,可以让前来参观的游客对书院历史有一定了解。
扶沟百姓素有“乐诵读、勤耕织、俗善良、励家国”的传统美德。大程书院从建院伊始兴教化民以来,历经宋、元、明、清至民国,千百年来,扶沟人民不断深受其文化精神的滋养,一直重视文化教育,英才辈出。如扶沟走出了像李梦阳这样的诗文大家,也有吉鸿昌这样的抗日民族英雄。这都与程颢在此兴学,与扶沟尊师重教的传统息息相关。新中国成立后,扶沟县的教育事业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仅从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扶沟县的高考成绩曾连续18年位居周口地区之冠,为国家培养、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成为各条战线上的骨干力量。这正如一首《题大程书院》诗中所说:“抚今怀古多感慨,科教兴扶桃李红”。
据悉,首届“大程书院状元节”活动由中共扶沟县委宣传部、共青团扶沟县委主办,扶沟县文广旅局、扶沟县博物馆和北京市穹理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承办。活动由状元游街、跳跃龙门、祭拜程颢、体验君子六艺、模板拓印、学习礼仪、系带祈福等内容组成,为公众呈现一个不同寻常的大程书院。(郭玮炜)
责任编辑: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