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乡愁:舌尖上的家乡味——豆糁

总有一种味道打动你的味蕾,总有一种美食牵绊你的乡愁。提及豆糁,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它是河南豫东特产,民间传统美食,历史悠久,营养丰富,口感独特。如今三四月份,春和景明,阳光灿烂,白天长,雨水少,微风拂,正是做豆糁的好时节。

image.png

故乡美食,是乡愁的解药。豆糁这道垂涎生津的豫东美食在商品价值之外,被赋予着更多的乡愁记忆和传承意义。经过多方打听,带着对传统食品的好奇与向往,记者慕名来到吕潭乡官地村,寻觅舌尖上的那一抹乡愁滋味。

image.png

今年40多岁的杨德华制作酱豆、豆糁已有十五、六年的时间,凭借着传统手艺、真材实料,他的豆糁“香飘十里”,深受广大父老乡亲喜爱。在保证传统做法及口感的基础上,杨德华引进现代加工设备,改进生产技艺,借助互联网电商平台销售方式,让豆糁走出基层乡村、远销省内外,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

image.png

“每年的三、四月份,也就是咱家乡做豆糁的季节,咱这个豆糁嘞,还是传统的那一种做法,特别是小时候啊,70后、80后这一代,特别能感觉到豆糁的味道,也就是咱河南一带的家乡美食,经过咱传统的一种做法,大豆发酵了之后,配上简单的佐料,非常好吃,包括现在在网上销售啊,也是好评很多,大家都说还是小时候的味道。”力鸿食品负责人杨德华告诉记者。

image.png

产销两旺、蓬勃发展的豆制品产业,不仅让杨德华增加了经济收入,还带动着数十名村民就近务工,足不出村就能赚钱。作为乡村致富带头人,杨德华的梦想就是继承发扬豆糁传统工艺,把酱豆、豆糁加工做大、做强,做好,为更多乡亲创造就业岗位,让更多的外地客人和离乡游子也能品尝到扶沟味道。

“俺这今年又开始做豆糁了,我都给这干好几年了。这离家也近,也方便,俺的老板待俺也可好,福利啥的都好。活也累不着,老年人就管做,老板也非常照顾我们。”古稀之年的何菊老人说到,“小时候叫俺妈给俺做个豆糁可难。上哪弄豆子去啊?一说人家邻居做豆糁了,小孩们一窝蜂都去了。那时候吃个豆糁还是很奢侈的,平常吃时候就拿那红薯面馍,抠一小点豆糁就着吃。”

相对与何菊同龄的老人来说,豆糁这种传统美食有着特殊的情感,它不仅是贫穷时代的生活佐味品,让单调苦涩的日子有所期盼,有所温存,更承载着太多的岁月印记,豆糁从“奢侈物”变成大众食品,也是乡村发展变迁的缩影。

制作豆糁要把主材黄豆泡发后煮熟冷却,盖着捂上两天。接下来便是让“出味”的关键,把花椒、茴香、桂皮、辣椒等打碎,拌入黄豆中发酵抽曲。朴实的农村人更是熟悉各种有益菌,准确把握住它们的呼吸和脉动,得以让普通的黄豆发生出精彩奇妙的变化,焕发出承载着岁月力量的风味。发酵好的豆子会有黏性,粘连在一起。然后放入食盐,最后用老石臼捣碎,握成团子形或饼状,在阳光下晾晒干。晒好的豆糁呈黑红颜色,虽其貌不扬,却弥漫着浓浓的豆酱味。在制作的过程中,绝对不放任何食品添加剂。因发酵长短的区别,口感也会有差别。做好的豆糁,不分季节,密封在塑料袋里,或密封放进冰箱里,可以长年保存。

image.png

有人说,关于家乡、亲人、故土的思念,常常缘于美食而终于美食。小小的豆糁,是贫穷年代温情的慰藉,记录着人们的乡愁记忆,于当下焕发出新的光彩,不仅是留住乡土记忆的载体,更是名副其实的豫东美味。(王志强 谢军杰 刘欣欣)

责任编辑:王潇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