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仰望你 我心中的天中山

3月23日上午,雨过天晴,风和日暖。笔者怀着喜悦的心情来到河南省汝南县天中山文化园,一派春光美景映入眼帘;草长莺飞,樱花盛开,杨柳依依,绿意盎然,百亩牡丹苑含苞待放。走进天中山脚下,情不自禁驻足下来,再次仰望天中山!

“天中山,三尺三,来到天中山,一步可登天。”这是流传于汝南县民间的歌谣,从此一首经典绝唱,凌空回荡,穿越历史的云烟,流传至今。“三尺三”,极言山小,是天下最小的山。“登天”,也反映了天中山与天地通灵的神秘。的确,天中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山”,它只是一个标志,一个象征,或者说一种图腾。

天中山又名天台山,位于汝南县城北1.5公里处,占地约540平方米,高3.6米。它的形体过于微小,小得令文人骚客叹为观止,既无重峦叠嶂,也非绵亘千里,却因颜真卿的一段往事而久负盛名。

据《尚书·禹贡》记载:西周初年,周公平定“三监之乱”,定都洛邑。派人到各地土圭测影,观测天象地理,测定“豫州为九州之中,汝南尤在豫州之中”。故而“土圭测影惟此地为天中;自古考日景,测分数以此为正”。由此看来,天中山本是一座地理上的坐标,而它却以天中文化的原点身份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在历史的进程中,有一位老者功不可没,这个人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爱国名臣、唐代书法大家颜真卿。

安史之乱期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举兵叛唐,朝廷委任76岁的四朝老臣颜真卿为淮西宣慰使,到徐州劝止。李希烈不仅对颜真卿的劝说置若罔闻,反而用高官厚禄劝降颜真卿,被颜真卿严词拒绝。与此同时,唐德宗诏令各路兵马讨伐李希烈。李连连失利,被迫带着颜真卿退回老巢蔡州(今汝南)后,就把颜真卿软禁在北泉寺。之后,李希烈的弟弟李希倩被杀,李希烈闻之怒不可遏,就把颜真卿缢死于北泉寺。嗣曹王李皋闻讯大哭。叛乱平定后,颜真卿的灵柩被护送回京,葬于京兆万年颜氏祖坟。德宗诏文曰:“器质天资,公忠杰出,出入四朝,坚贞一志。”

相传,颜真卿在被扣留期间,在他处于生命的最后时刻,面对着缢杀他的绳索,从容不迫地写下“天中山”三个大字,以示天下终归一统,并交于北泉寺僧人保管。蔡州平定后,僧人便把颜真卿题写的“天中山”三字上交官府,官府就勒石为记,是为今日的“天中山”三个字。天中山由此借助颜真卿这位书法巨擘挥墨泼洒,注入了高尚气节,平添了几分气韵。或许,正是有了颜真卿的气节使然,天中山才由此载于史册。也因此在天中文化坐标中确立了天中山的原点地位。从此,天中山成为天中大地最具历史文化的象征,天中山的名字和颜真卿的故事也从此传播开来,被后人所敬仰。如今,天中山不仅是汝南的一大人文景观,而且又是天中儿女崇敬和向往的地方。

禹分九州寻天中、周公测影定天中、武后称帝祭天中、颜公尽节书天中。古代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似乎对天地之中都有着异乎寻常的钟爱,天中山也被看作天胆地心,可与天地通灵。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来往于此探寻拜谒,仰望抒怀,至今不绝。

天中山虽没有华山那样峻险,也没有泰山那样雄伟,但在我的心目中,它却是一处神奇而又绝妙的圣地!

在众多名山大川中,天中山之所以是最为独特的一座,不是因其山峰峻险和山灵水秀,而它靠的是“气节”二字,是在气节上占据了制高点。“无峰可揽一奇观,垒土成山青史传。小山不高地藏仙,真卿气贯山中天。”这就是对天中山的绝妙论评。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在登天中山、游南海寺后有感而发写下了不朽名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一语道出了天中宝地的钟灵与神奇。

《新唐书》赞颜真卿曰:“虽千五百岁,其英烈言言,如严霜烈日,可畏而仰哉!”天中山,这个堆土以测日影的天下最小的山,因颜公的挥毫,已经名闻天下;因颜公的贞烈,已经耸立为人们内心的一座不朽丰碑;因颜公的高大,已足以让后世永远仰望。

一座城的美,并不是在于建筑,而是在于其中流传的故事。一抹微笑,一个回眸,都会让城市在人的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

一座山的美,不在于它的山峰多高,山上的森林多么茂密,而在于人对于它的气质的仰望,对它的境界的向往。

啊,天中山!一次次走近你,仰望你,你永远在我心里…… 

(供稿:河南省汝南县融媒体中心 柏二伟 朱晓吾)

责任编辑:李海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