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检查何来标准单

上级最爱以检查来看下级的工作是否落实到位。于是各种名目的检查接踵而至,不过上级也是好心,提前给评分标准,提前让准备答案,甚至提前让你准备好迎检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不过上级一般不告诉你标准答案。

有检查入户时,检查组问村民“每周能吃几次肉”,回答“一周一次”不合格,必须回答“想吃就吃”才算通过;有检查组冬季到农户家,说农户家太冷了,原来农户家温度才16,7度,比不上检查组住的楼房;有检查组要求村庄周围不能有柴草垃圾和落叶,于是提前一周总动员清理柴草,最后还得落个街道垃圾清理存在死角的问题;不管什么工作,只要是布置了,基本的要求绝对是全覆盖、一人一档、全程留痕、影像资料、签字,会议记录个个不能少。

检查考核本是指挥棒,但一旦乱挥就变样。

不少基层干部表示,上级的检查考核是必要的监督手段,有助于推进相关工作在基层落实,但如果检查考核的形式过于机械,会导致基层干部的精力用错了地方,也让考核检查严重变味走板。上面要“标准答案”,下面便备好样板模范,检查过分强调硬性指标“不打折扣”,只顾“面子”,不管“里子”,从而形成迎检“套路”,也便催生了各式各样的奇葩迎检方法。有的村庄、企业平时干的好,就容易成为典型,天天迎接检查,干的不好,又变成督导对象,天天追着整改,于是促成了上不上下不下的风格,不求最好不求最次的“终极目标”。

迎接检查不应该有标准答案。近些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在提倡给基层减负,但多种多样的迎检“标准答案”,说明这种自以为是、迷信、刻板的新老主观教条主义的思想行为却仍然存在。教条主义生搬硬套,脱离实际,与时代的发展要求和群众的期许格格不入,必须大力摒弃。上级部门在制定考核标准时,要接足地气,紧盯群众的急难愁盼,也要充分考虑到基层的能力水平,不切实际的“高标准”“硬杠杠”,少一点“拍脑袋”决策,让考核指挥棒更加科学严谨、实事求是。

(供稿人:肖磊)

责任编辑:张丹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