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市宛城区:居家养老和幸福大院托起最美夕阳红
中国网南阳8月3日电(徐浩 袁永强 史源远)近年来,南阳市宛城区通过采取政府主导、企业运作的新模式,探索创新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新办法,积极履行民政部门职责,保障城市和农村特殊贫困群体“四集中”兜底养老,切实推动老年服务事业科学发展,竭尽全力为社区老年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努力构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服务体系。
7月29日上午,南阳市宛城区开展“四集中”兜底保障采风活动,组织多家新闻媒体走进仲景街道东关社区、汉冶街道老庄社区、红泥湾镇养老院、溧河乡沙岗村和金华镇东谢营村赵堂村的三个村级幸福大院。通过实地走访,体验“四集中”兜底保障工作成效。
在宛城区仲景街道东关社区康养安居中心,记者现场看到有多位群众,正在办理80岁以上高龄老人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出生于1933年的王炳章老人,虽然年事已高拄着拐杖,但是精神状态很好,口齿清楚,他来到东关社区康养安居中心,向工作人员递交了身份证、照片等资料。南阳乐如家康养中心负责人袁华平女士介绍说,符合条件的老年人每人每月可享受标准为100元的服务项目,民政部门将“老年人服务卡”及时发放给服务对象。高龄老人能享受助餐、助洁、助浴、助行、助医等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并采用一卡通进行电子化消费结算。
宛城区现已开通东关社区、老庄社区、牛王庙社区和泥营社区,4个康养中心。在汉冶街道老庄社区康养安居中心,80岁的张冠珍阿姨乐呵呵的说,“我把家都搬来了”。张阿姨的女儿随着家人出国定居,儿子去世多年,只有她独自一人生活,年事日高,居住做饭很不方便。在宛城区开通社区康养服务以后,她来到老庄社区康养中心居住,吃住各方面都比独居时条件好,现在心情舒畅,非常满意。张阿姨的房间里生活设置齐全,个人艺术照片、布娃娃和玩偶摆放在床头,童心未泯,显得特别有家的气息。
据介绍,南阳市宛城区以提高养老服务水平为宗旨,以街道、社区为平台,着力强化社区养老服务功能,积极创新社区养老服务形式。针对中心城区孤寡、低保、重残和80岁以上老人,提供定制化政府购买服务的公益项目,以全市首家“12349”养老服务中心为平台,打造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着力抓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今年来,宛城区把特殊贫困群体“四集中”兜底保障工作作为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举措,专题研究“四集中”兜底保障工作,召开推进会议,组织开展高规格观摩评比活动,有力推动“四集中”各项工作举措快速落实见效,迅速澄清兜底保障对象,建成“四集中”兜底保障机构,1174名需要集中兜底保障对象实现分类入住,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筑牢了社会保障底线。
宛城区将“四集中”兜底保障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和防止返贫致贫的关键举措,在建档立卡贫困户“六类对象”的基础上,将农村边缘监测户中的特殊困难群体也纳入“四集中”兜底保障范围,确保兜底对象“一个不漏”。制定了《特殊贫困群体识别及管理办法》,按照“四议两公开”决策制度和“村级申报、乡镇审批、区级备案”的申报程序,精准确定“三类人员、六种情形”底数。
宛城区针对兜底规模和人员类别,按照“容量宽裕、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要求,在市定“四集中”兜底保障工作机构建设主要标准的基础上,乡镇敬老院要以三星级敬老院创建的标准进行改造,村级幸福大院要参照乡镇敬老院标准进行改造,每改造提升1个床位奖励2万元建设费用的标准,全面提升“四集中”机构保障水平。全区共投入资金3000万元,建成“四集中”保障机构63个,改造提升床位1536个。
距离红泥湾镇政府驻地2公里的红泥湾镇敬老院,依托南阳市乐如家老年公寓3号楼3至5层建设,以超三星级敬老院为目标打造,目前床位65张,其中医用护理床位30张,远期规划床位135张,屋内安装空调、风扇等20余台,淋浴间、娱乐活动室等配置齐全;每间老人住室配备有卫生间等设施设备齐全,达到了敬老院“十具备、一安全”的要求。
高标准建设的红泥湾镇敬老院,同时也是红泥湾镇卫生院分院、镇卫生治疗康复中心。由镇卫生院选派医护人员,入驻敬老院坐诊、治疗。记者在该院的105号房看到,身着白大褂的杜医生正在对77岁的女院民田早纶进行针灸治疗。另一张床位上的王怀青今年79岁,是田早纶的丈夫。王怀青说,他们是红泥湾镇庞庄村村民,夫妻二人共同入住敬老院以来,生活有保障、看病不发愁,心里十分满意。
据悉,宛城区在兜底机构建设上,“四集中”兜底保障机构全部依托原有机构或利用闲置学校、村部等资源进行改扩建;在兜底对象保障上,采取分类划定保障标准,重点通过整合保障对象特困供养金、低保金、残疾人两项补贴、阳光家园等政策性资金,乡镇负责整合,区财政承担差额部分。其中,村级幸福大院集中托管的,管理费用按照每托管1人,每年补助1000元的标准执行,托管人员生活费用参照农村特困供养标准执行,区财政每人每天补贴8元,剩余部分由乡镇和个人承担;社会福利机构和医养结合按照每月每人2200元的标准进行补助,确保兜底群众“请进来,能留住”。
溧河乡沙岗村幸福大院是在2020年4月,溧河乡党委、政府坚持“整合资源、社会参与”的原则,牢固树立“打造一流环境、完善一流设施、提供一流服务”的工作理念,先期投入资金120余万元,对沙岗村闲置小学进行整体改造提升建成的。目前,包括入住“幸福大院”21人(含日托4人)在内,全乡70名“四集中”兜底对象按政策全部安置到位。溧河乡建档立卡特殊贫困群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得到进一步提升。
该区金华镇东谢营村幸福大院,是利用原东谢营村旧村部改造建成。现集中托养26人,其中全托入住14人,日托管理12人,管理人员、管理制度健全,已步入常规化运营;金华镇赵堂村幸福大院位于金华镇东北部,利用原赵堂村小学改造建成,目前,该院已经集中托管27人,其中入住托管17人,日托10人。
金华镇副镇长史新安介绍说,这两所幸福大院的建设和运营,关系到金华镇718户1499人建档立卡贫困群众与全国人民同步实现小康梦的兜底保障问题,关系到贫困户特殊困难群众的切身幸福。在今后的运营的过程中,金华镇会通过不断的探索经验,总结提高,全力为入住的院民提供优质、高效、贴心的养老服务,确保村级幸福大院养老模式长效平稳运行。
宛城区民政局副局长邢拂晓表示,“三分建、七分管”,完善提升机构管理水平是做好“四集中”兜底保障的关键。对此,宛城区与乐如家康养中心合作,参照乐如家养老管理制度制定了宛城区“四集中”兜底保障日常管理规章制度,统一服务标准和工作流程;委托乐如家管理人员参与区兜底保障机构培训教材编写和业务培训中来,全面将其先进的养老管理模式和服务理念嵌入到农村乡镇敬老院、村级幸福大院管理中来,全面提升保障质量和水平。目前,全区组织护理技能培训和消防、食品、防疫等安全知识培训3期,培训管护人员和保障对象1700余人次。排查出的“四集中”兜底保障对象中,入住兜底保障机构1174人,其中敬老院378人、村级幸福大院441人,卫生机构集中治疗康复355人。
责任编辑:李海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