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兰考:一个引人向善的地方
我和兰考是有缘的。
1993年春天,我担任制片人拍摄电视专题片《毛泽东在河南》,其中有毛主席两次视察兰考的纪录。当年的河南省河务局局长袁隆是参与在兰考接待毛主席的人员,他在兰考的东坝头大坝上,指着前面的小路说:“毛主席当年就是从那儿上到坝上的。”又跺跺脚说:“毛主席当年就是站在这儿说,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又走了几步,站住说:“毛主席就是在这儿,指着西面的坝问:那边就是铜牙城的旧址吧?我们立即回答是,毛主席一伸手说,那我们面前的这一片地方,就是当年黄河决口的铜瓦厢了。”毛主席说的铜瓦厢,就是清咸丰五年黄河大决口,让黄河水从此往北奔流的地方。这一改道,留下了大量沙地,大片盐碱地,高低不平的沟叉水洼,春天风沙满天,地里的麦苗都被连根拔起,夏天大旱大涝交替,正在梦中的庄稼人,常常被洪水冲走。
2011年的夏天,省邮政局为庆祝世界第42个邮政日,约我画一组人物,名为河南人图谱,以成套有奖明信片的形式发行。那时我对画焦墨画正热衷,立即着手画,一共八个人物,其中有焦裕禄。在首发式的前一天,我们请来了相关人物,其中就有焦裕禄女儿焦守云,说起兰考治沙治水战贫困,她充满感情地讲了一些父亲积劳成疾的故事。这些,都成了我此次写兰考脱贫攻坚奔小康的宝贵财富。
临行前,省扶贫办领导本来让我和他一起坐高铁去兰考的,我想到当年和袁隆到兰考时满目疮痍、地无三尺平的情形,就带了一辆大排气量越野车,便于下乡采访。没想到一到兰考,发现通往乡村的道路,全部是平坦的柏油马路,路两旁是疏密有致的花草树木,树木外面是广袤的田野。我向兰考扶贫办的朋友说了我带车来的最初想法,他们笑了,我也笑了。
在兰考,感动我的地方很多,但让我感慨万千、并能说明兰考人的精神面貌的,还是没有围墙的县委大院。
兰考县扶贫办主任陈趁义第一次带我去县委,车开着突然停下,说:“到了,咱们下车吧。”
我看看周围,几行大树抛下巨大的荫凉,树外是草地,草地边上是一栋朴素的小楼,便不解地说:“咱们是去县委吗?”
“这就是县委。”他先推开门下了车,朝着小楼一摆手:“就这。”
“就这?”我很不理解,“跟马路连着,跟县城连着,不但没有围墙,连个门都没有,哪儿像个县委?!”
陈趁义笑了:“我们蔡书记当县长的时候,就开始号召大家拆墙透绿了,那时拆了县里几个公共活动场所的围墙,后来,干脆把县委的围墙也拆了。随后,乡镇和村两委也拆除了围墙。”
我又四处看看:“书记那么忙,县委班子那么多事,包括乡镇村委,越到基层事情越多,谁都能随便来找,那怎么行?”
陈趁义朝四处一摆手:“你看看,有人来没有?在兰考,就没有这事情。你一会儿跟书记聊的时候,再问问他。”
我跟县委书记蔡松涛在二楼小会议室见的面,我当然说了这个问题,他笑了,推开临着马路的窗子:“你看看路上,有没有朝这儿走的老百姓?”
我站过去看,路上车辆来来往往,只有几个人,行色匆匆,车没往这儿拐,人根本没有朝这儿看。
蔡书记坐下:“他到咱这儿干啥?耽误他的事儿!”
我摸了一下头:“谁都有些过不去的坎,解决不了的事。”
蔡书记说:“这个你说得对着呢!兰考的干部,从焦裕禄同志开始,就一心为群众办事,县乡村三级,级级分工明确,老百姓一般的事情,在基层就解决了。”
陈趁义在一旁插话:“对老百姓来说,解决不了的就两个事,一个是钱,一个是难。钱的事情,整个兰考已经脱贫,每一家过日子都没问题;难事情,人人都有,村乡两级就解决了。”
我没有再就这个问题往下说,请蔡书记给我谈了关于乡村振兴的举措,还有补齐短板奔小康的做法。
之后我用三个月的时间,到乡村采访,这才深切地知道了,老百姓为什么不用到县委找人办事了。
我在坝头乡张庄村的密瓜收购点上,看到两个妇女开着一辆三轮车来了,车刚一停,我就迎过去了,看到一车的密瓜光溜溜的,在夕阳的照耀下闪烁着乳白色的光芒,一看就是上等好瓜。刚要和她们说话,那个略显年纪大一点的,就掩着脸走开了,不好意思的样子,另一个年轻些的在车子驾驶座上坐着,就朝我笑。
我问她包了多少大棚,她举起手,伸了两个指头。
我问一个棚能赚多少钱,她举起一个指头。我问:“一千元?”
她低下头一笑,小声说:“一万。”我说:“两个棚就是两万?”她点点头。
我又说:“一茬是两万,你一年种几茬?”她又笑了,低下头,伸出两个指头。我说:“两茬?”她点点头。
我问:“过日子够不?”
她笑着回了一句:“够了。”
我还想继续问,她要交瓜了,那个妇女也过来了,从她俩的称呼中,我明白她俩是母女。
晚上,我和张庄村支书申学风去村广场看群众跳广场舞,申学风告诉我,这个广场原来就是村委,拆了墙后,变成了群众活动的广场。
我想在跳舞的群众中看到下午和我交谈的那个妇女,却没有看到,申学风告诉我,她来不了,家里忙着呢。紧接着告诉我:“她儿媳妇在2017年得了病,花了几十万也没看好,撇下三个孙子走了,儿子一下子从精神上垮了,我就去找他,说的话就是这实实在在的:一个,媳妇走了,别太伤心,以后还可以考虑再找;二个,娃娃小,以后在咱村上幼儿园小学,学费不用担心;三个,你母亲、奶奶年纪都不大,还能务工,我让她们去密瓜园承包大棚,如果不敢承包,就打工。后来他母亲、奶奶就承包了大棚,你也见到了。她儿子现在在外面打工挣钱,对家里完全放心了。你看看,这样的家庭,日子都过下去了,都脱贫了,还有啥过不去的坎?”
我点点头,心里说:“家里困难成这样的人,问题都在村里解决了,她还用到县委去寻领导吗?”
兰考还在各乡镇建立了爱心超市,在大一些的村庄也有。我重点采访了惠安街道爱心超市,负责人孙梅丽向我介绍了爱心超市的情况。
“超市于2016年4月16日正式开业运行,也是兰考县第一家爱心超市。超市面积500平方米,有60余种生活、学习用品供选择。”
“爱心超市以‘扶弱济困、传递爱心’为宗旨。物品主要来源于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爱心企业的捐赠。救助对象范围为惠安街道及全县的困难群众,主要是建档立卡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残疾人和贫困学生,受助的群众有政策兜底户,这是长期的,每月100分;还有人居改善户,这是奖励制,必须与人为善,和谐乡里,卫生达标,每个月进行评分;还有边缘户,也就是在低保收入边缘的非富裕户,救助对象可凭年充值2400元的爱心卡及有关证件按需免费领取物品。”
我感叹:“除了贫困家庭外,这就是一个为好人,为做好事的人提供实物和精神鼓励的爱心超市,这会激发人们向善向上的动力。”
正是在诸如此类的机制和措施推进下,在兰考,文明家庭文明个人层出不穷,好媳妇、好婆婆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今年泡桐花开的春四月,我结束采访,离开兰考时,禁不住对送行的朋友说:“你看这泡桐树,积攒了一个冬天的能量,到了艳阳时节,自然漫天盛放,无比美好。”
兰考县网信办供稿
通讯员:郑彦英
责任编辑:王潇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