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二十大报告再有重要论述。独立成章的设计有何深意?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新闻1+1》“二十大观察”邀请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教授王向明,全国政协副秘书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朱永新,共同关注:中国的科教兴国战略。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中共二十大召开。当我们又站在了新征程的新起点上,继续前行,支撑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动力都有哪些?我们又该怎样不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和新优势?点击视频,一起了解!
二十大报告中重申“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有何深意?
王向明:科教兴国战略是党中央在1995年首次提出来的,到现在已经快30年了。但是今天我们在党的二十大报告当中重申这样一个战略,应该说有着特别的意义。这是我们党在当下审时度势,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特别是根据党的中心任务和我们的发展主题而作出的重大决定。
我们知道,要如期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样的目标意味着我们对科技的需求,对人才的需求,对创新的需求,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迫。所以总书记说,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从国际环境来看,我们也都知道西方的少数国家在对我国家进行全方位的遏制打压,所以中国要想打破西方的打压,唯有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情,而做好事情的根就在科学教育。所谓“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我们只有把教育、科技发展好,把人才培养好,就能够在将来任何情况下都立于不败之地。
如何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王向明:所谓的“生态”,通俗讲就是一种大的环境,也就是我们在推动科教兴国,推动创新的时候所营造出来的整体环境。
这个环境的营造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比如说首先由党和政府主导,在政策上真正营造好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环境。同时我们的企业,社会各界也要积极参与其中。
我们注意到,实际上现在这样一种开放创新生态正在形成。
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王向明:实际上,我们说国与国的竞争也好,民族间的竞争也好,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所以怎样留住人才是一个大课题。
①首先是事业留人,我们要为所有人才创造出他们能够建功立业的工作平台,让他们有机会能够在今天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伟大时代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②再一个就是政策留人。我们要营造出很好的国家人才政策、人才流动机制等等。
③另外当然还有环境留人、待遇留人等。总之,就是以综合效应来塑造良好环境,让人才真正在今天的社会中备受尊重的,让他们自己有更多的用武之地,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
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在现代化进程中,任何一个国家,都清楚人才的重要性。中国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又该如何培养、选拔人、吸引人才?点击视频,了解更多!
从一个“劳”字,看教育培养目标的变化
主持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二十大报告中的表述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如何看待这样的变化?
朱永新: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对于教育培养目标的表述更加完整了。
很长一段时期,劳动教育在我们大中小学“消失”了,在我们的教育方针中也不见了。二十大报告中劳动教育的回归,就是要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正确的劳动观,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
总而言之,就是一句话:爱劳动,会劳动,尊重别人的劳动。其实,现在社会上的教育焦虑,担心孩子上职业学校等问题,根子上就是对劳动的价值、劳动者的态度发生了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