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注重什么】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5个多月来,北京法院少年法庭先后对137名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予以训诫或责令接受家庭教育指导。
在对相关案件的调研中发现,其背后隐藏的家庭教育问题主要有四类:一是部分家长对未成年子女的教育成长不上心、不尽心,“生而不养,养而不教”。缺乏对未成年人尤其是青春期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生活、交友等方面的关注,致使子女没有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甚至出现侵犯他人人身、财产合法权益的行为。
家庭教育促进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是为了发扬中华民族重视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引导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和家风,增进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制定的法律。
2021年10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九十八号,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
《家庭教育促进法》解读
2021年10月23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家庭教育促进法。法律明确,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负责实施家庭教育。国家和社会为家庭教育提供指导、支持和服务。为呼应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双减”要求,法律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监督管理,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畅通学校家庭沟通渠道,推进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配合。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合理安排未成年人学习、休息、娱乐和体育锻炼的时间,避免加重未成年人学习负担,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 。
《家庭教育促进法》不仅明确,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树立家庭是第一个课堂、家长是第一任老师的责任意识,承担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用正确思想、方法和行为教育未成年人养成良好思想、品行和习惯。同时,还规定了家庭教育的内容。比如,要求家长培养未成年人树立维护国家统一的观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家国情怀;培养未成年人良好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意识和法治意识;关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导其珍爱生命等。
《家庭教育促进法》的施行,会让家庭教育得到社会重视,也提供了很多家庭教育的新方法和思路。《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了家长在这些方面的责任,值得家长研究学习。
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注重什么?
一是必须尊重孩子生命健康权。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的家长恨铁不成钢,为了片面追求高分,对孩子动辄实施恐吓、辱骂、打击挖苦、扣伙食、甚至关禁闭、暴打等家庭软暴力、硬暴力,严重伤害孩子的身心健康,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殊不知健康的身体是孩子一切成功的前提。要充分了解其成长规律,充分挖掘其个性特长,确定其培养发展方向,因材施教,既不能拔苗助长,也不能错过培养良机。
二是家庭教育应分工合作,讲究策略。教育孩子要充分考虑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宽严相济,注重疏导。父母有唱红脸的,就有唱白脸的,不能使孩子感到哭告无门,失去安全感。一味的施压,久而久之,孩子不敢和家长交心,给孩子心理造成阴影,大了叛逆的、出走的、精神分裂的……不一而足,后患无穷。实际上孩子的撒谎多半是家长逼出来的,阳光不起来,是因为他们怕,和家长产生了心理距离。
三是要正确对待孩子的错误,培养有主见的孩子。每个人都是在不断犯错误的过程中成长进步的。犯了错误要分析错误的根源和严重程度,对症下药。有些错误可能是家长造成的,有些是好奇性引起的(应予以保护),有些可能只是失误。属于孩子自己的错误要勇于承认,及时改正,有担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容许孩子犯错误,并不是包庇纵容,决不允许犯同样的错误,累教不改。过分约束,生怕出错,啥都要求按家长的做,时间长了孩子不敢做主、不敢提问题,就会逐渐丧失信心,进退失据,势必影响孩子的成长。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庭内要创设和孩子平等对话的氛围,允许孩子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做自己 的主。
四是家长批评孩子要注意场合。不能在自己的父母面前严厉呵斥、批评孩子,这不仅容易使 父母产生误会,感到无地自容,而且让孩子们错误的认识到他们大了就可以不受父母约束,为所欲为了,这种教育本身就是失败的。其次不要在人众场合批评孩子,这不仅会伤害孩子的自尊,而且显得家长粗暴没素质,还可能影响他人情绪。
五是正人先正己,家长要做孩子的榜样。身教重于言教,在孩子面前多做少说,多一些身体力行,少一些空洞的说教,孩子小听不懂太多的大道理,或许有些道理根本就不适合他们。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首先做到,形成平等和谐的家庭环境,达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家庭教育就是考验家长的智慧、方法和耐心的过程,若对孩子的优势和劣势认识不清,方法不当,就会误了孩子。“名师出高徒”,这就迫切要求我们做研究型的家长,倒逼我们不断地学习、修身、奋进。孩子的教育堪比马拉松,起跑看齐、过程看重、结局看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