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全民健身日这些常见的健身误区你知道吗?】生命在于科学运动。在全民健身的时代,积极的健身态度固然重要,正确的健身方法也需及时掌握。空腹跑步更能减肥?无氧运动无法减脂?跑步会损伤膝盖?……这些健身误区你都中招了吗?
图源:CCTV《[新闻直播间]北京全民健身日打造“一刻钟健身圈”已建百余处场所》视频截图
误区一:每天坚持走一万步
快走(或称健步走)一万步,和慢走(或称日常行走)一万步,对健身效果大不相同。研究证明每天5000步中等强度以上的健步走就可以达到锻炼效果。如果走得比较慢,对心血管系统和下肢肌肉的锻炼效果甚微,但如果走的步数足够多,也能够具有一定的改善血糖、血脂作用,有助于降低交感神经的紧张度和改善血压。
建议: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指出:日常生活中要尽量多动,达到每天6000~10000步的身体活动量。每个人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循序渐进地增加每日有效步数,不必刻意追求每天一万步的目标。
误区二:不做准备活动整理活动
很多人只关注运动本身,而忽略了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准备活动可以调动身体机能,提高运动效率,降低运动损伤发生的风险。整理活动中牵伸是缓解运动后产生肌肉酸痛、防止肌肉疲劳,预防运动损伤的重要环节。
建议:
运动前做准备活动:5-10分钟有氧运动+动态牵伸;运动后做整理活动:低强度的有氧运动+针对全身肌群逐一牵伸,每组肌肉应持续30秒-60秒,重复2-3次。
图源:CCTV《[新闻直播间]北京全民健身日打造“一刻钟健身圈”已建百余处场所》视频截图
误区三:跑步会让小腿变粗
很多人在较长时间跑步后,会感觉小腿后群肌肉酸胀,误认为小腿变粗了。这其实是小腿肌肉频繁发力后疲劳和血流量增加产生的错觉,只要采取正确有效的牵伸方式,这种感觉就会消失。而且,长期参加长跑训练还可以使“小腿变细”呢。
建议:
要达到通过长跑改变体型的效果,建议经常进行30分钟及以上的有氧跑,跑完后还要记得进行肌肉拉伸呦!拉伸方法:借助外物的直腿背屈(借助台阶)、屈腿背屈(借助墙壁)、后蹬腿跖屈(借助凳子或栏杆)。
误区四:热衷单一运动项目
长期只参与单一的项目,对于某些身体素质的发展会有所欠缺,也会对身体的某些部位产生一定的负荷,从而产生疲劳,容易造成运动损伤。
建议:
多参与一些运动项目,尝试更换锻炼的方式方法,进一步提高锻炼效果。
误区五:羽毛球运动伤膝盖
由于有较多的跳跃次数和急停急转动作,对膝关节周围肌群力量及稳定性要求较高。这使得很多人误认为羽毛球运动对膝关节存在一定的损害。实际上,造成膝关节损伤的原因不是羽毛球这项运动本身,而是缺乏必要的科学健身知识。
建议:
在打球之前,先进行10分钟以上较高强度的热身,达到微微出汗、身体发热后再进行羽毛球运动。尽量将运动量合理分配到一周之中,控制好每次的运动时间,避免单次运动量过大。
打球时循序渐进,注意膝关节周围肌群的力量锻炼,提高身体素质,预防损伤发生。
图源:CCTV《[新闻直播间]北京全民健身日打造“一刻钟健身圈”已建百余处场所》视频截图
误区六:运动时间越长越好
运动有益于健康,但运动时间并非越长越好。过量运动则往往会带来伤害。例如大家耳熟能详的“网球肘”“半月板磨损”等慢性损伤,甚至“跟腱撕裂”等急性运动损伤,多数都是因为长期运动过量导致慢性损伤逐渐积累,以急性疼痛的形式表现出来。
建议:
控制运动频率和每次运动时间。《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指出:鼓励每周进行3次以上、每次3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运动,或者累计150分钟中等强度或75分钟高强度身体活动。
误区七:仰卧起坐能减肚子
“减肚子”顾名思义就是要减少囤积在腹部的脂肪,仰卧起坐的主要功能是通过锻炼腹肌增强腹部肌肉力量,是常用的简单有效的腹肌锻炼方式,但对降低腹部局部脂肪含量的作用并不明显。对于日常减脂来说,优先推荐有氧运动和全身性、大肌群参与的力量锻炼。
建议:
“减肚子”不妨从增加消耗和减少摄入两个方面同时入手——
增加消耗:(1)每坐半小时后起身站立或轻微活动5分钟;(2)通过步行上下班的方式增加能量消耗,达到每周2~3次,每次30分钟及以上的推荐量;(3)在工作日早、中、晚的空闲时间进行俯卧撑、靠墙撑、蹲起、开合跳等动作练习。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增加卷腹(仰卧起坐)、两头起等动作练习;(4)周末多与家人共同进行骑行、爬山等户外活动或选择球类运动。
减少摄入:(1)重视早餐、中餐适量、控制晚餐,忌通过节食方式减脂;(2)非就餐时间应杜绝零食,尽量减少外出用餐和自助餐次数。(3)应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形成规律睡眠。
误区八:减脂只做有氧运动
说起减脂,很多人都会选择游泳、跑步等有氧运动。
通常情况下,30-6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可有效燃烧体内脂肪,达到减少脂肪堆积的目的。但如果想要达到更好的运动减脂效果,除有氧运动外,还要科学搭配其他的运动方式,如力量训练,力量训练可以通过增加肌肉含量来提高人体的静息代谢率,使人体在运动后能消耗更多的脂肪,取得更出色的减脂效果。此外,大强度间歇运动对于减肥来说也是不错的选择,从能量消耗角度来看,由于运动强度较大,单位时间内大强度间歇运动可消耗掉更多的热量。
图源:CCTV《[新闻直播间]北京全民健身日打造“一刻钟健身圈”已建百余处场所》视频截图
●合理健身,这些误区需避免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市民注重加强体育锻炼,但一些健身误区也普遍存在。
“空腹健身更能减肥”是常见的健身误区之一。对此,黄晓灵说,虽然空腹健身能在短时间内消耗更多热量,但时间过长易使身体供能不足。此外,一些慢性病患者,尤其是糖尿病患者空腹健身既不科学又伤害身体。
面对“无氧运动难以减肥”的说法,黄晓灵认为,锻炼者无需刻意追求无氧运动或有氧运动,两者均能燃脂。“与有氧运动相比,无氧运动具有时间短、强度大等特点,最科学的运动方式应是有氧运动与无氧运动的结合。”
“运动也难以达到‘局部减脂’的功效。”黄晓灵认为,健身是人体肌肉、骨骼、关节相互配合的过程,牵一发而动全身。
“‘跑步伤膝盖’也是现在常见的健身误区之一。”在黄晓灵看来,跑步并非是损伤膝盖的“罪魁祸首”,不正确的跑步姿势与方法才是“真凶”。他建议道:“在跑步时,我们需注意采用正确的跑步姿势,充分运用好腿部力量。”
此外,黄晓灵还指出,“跑步会使小腿变粗”“女性经期不能运动”“裹保鲜膜运动能减肥”也是现在常见的健身误区。
●科学健身,这些方法需了解
健身需遵循科学方法,根据人体结构、能量供应来科学健身。“一般来说,普通人每周锻炼3至5次,每次的锻炼时间控制在30分钟至60分钟,是比较合理的。”黄晓灵说。
“现在,可供选择的运动方式繁多,跑步、球类运动等均可作为日常运动方式。”在黄晓灵看来,健身者需根据自身年龄、身体状况等适当调整运动的强度与运动时长。如,身体状况较好的年轻人可选择对抗性较强的篮球、足球运动,中老年人可选择快步走、太极拳等对抗性较小的健身方式。
此外,黄晓灵还指出,人们普遍存在这样一个误区——疾病患者不适宜运动。“但实际上,疾病患者与普通人一样,均须保持锻炼,只是更需注意锻炼的方式与强度。如心血管疾病患者需尽量采取柔和的健身方式,随时监测心率。”
地点也并非阻碍健身的“借口”。黄晓灵认为,“上班族”虽然受到运动环境的限制,但仍可以使用小巧简便的运动器材锻炼,如跳绳等。借助办公室或教室的椅子,人们还可以做一些简单的扩胸运动、转体运动、颈部运动等,舒展肢体,缓解久坐对对肩膀、腰部、颈部造成的压力。
●科学饮食,这一原则需遵循
健身期间的饮食同样需注意。健身后,锻炼者很容易产生饥饿感,此时,大量进食易使健身目的“前功尽弃”。相反,为了保持健身效果而长期不吃晚饭,则会损害人体机能。那么健身期间,该如何科学地饮食呢?
黄晓灵指出,科学的饮食关键在于合理进食、科学搭配。目前,健身期间一种较为科学的饮食结构为2:1:1,即50%不含淀粉的蔬菜与水果、25%谷物与含淀粉的蔬菜与25%蛋白质。
遵循上述原则,黄晓灵认为,健身期间的饮食既要以蔬菜、谷物为主,又要注重补充牛奶等优质蛋白,适量补充鱼类、禽蛋等高蛋白。此外,健身餐调味宜清淡,少油少盐,控糖限酒。
“这一食谱适合大多数人每天六大营养物质的摄入。”黄晓灵说,对于一些身体状况特殊的人群来说,这一食谱也需适当调整。如一些本身需摄入大量蛋白质的人,可适当上调蛋白质的摄入。
来源:综合自新华网、光明网
图源:CCTV视频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