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黄河已进入防汛关键期 “四预”协同助力“智慧”防汛
来源:中国网2021-07-16 09:24:36
大字

日前,济源遭遇入汛以来最强降水,最大小时雨强80到100毫米,王屋山、九里沟等多地爆发山洪。据水利部预测分析,今年汛期黄河流域处于北方多雨区,中游部分地区降雨较常年同期偏多两成至五成,可能发生较大洪水,黄河已进入防汛关键期。

一场防汛抗洪保卫攻坚战已经打响……今年汛期,我国区域性暴雨洪涝重于常年,不过,洪涝灾害“魔高一尺”,智慧防汛“道高一丈”。

天空地预警“通风报信”

汛情就是命令,生命重于泰山,在灾情面前与时间赛跑,及时预报、预警是抢跑的关键。通过“黄河物联”利用“地面站网+无人机+卫星遥感”结合的“天空地一体化”监测模式,可对气象、流量、雨量、智能水尺等进行24小时实时监测,对可能的水库遇险、河流水位暴涨等险情提前进行预警,成为防汛关键期的“防洪利器”。

image.png

“加强水利防汛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科技手段,让人防、物防与技防三方面相结合,才能提升灾害应对能力。一些山区中小河流降水汇流时间短,洪水形成时间快,监测预报预警难度大,突发暴雨洪水威胁不容低估,在“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下,汛情将无处遁形。”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信息工程中心负责人表示,作为水利信息化、智慧化一线科技工作者,为防汛防洪提供智能化新方法、新技术是每一个治黄人的职责所在。

据介绍,“黄河物联”是黄河智慧防汛平台关键技术之一,集成近百种硬件通信协议和接口,实现视频监测、水文监测、堤防监测、气象监测等各类信息集成展示,可为防汛关键期的水文信息可靠性提供坚实保障。

专业模型预演助决策

除了实时监测外,依据大数据,提前预警,科学决策更为考验灾害应对能力和水平。“点击这里就可以看到我们的洪水风险图……”黄河智慧防汛平台研发人员为记者讲解了网页上的“预演”。

image.png

“预演”功能基于预报调度结果,进行实时洪水演进计算,利用黄河下游河道二维演进模型模拟十三个防汛设计洪水方案,通过大数据比对分析,将洪水到达时间、水深流速、淹没范围等预测信息及各流域避洪转移、抢险路径通过电子图直观准确地进行展示,有效提升各水域防汛监测预警能力及科学决策能力。

image.png

“这个黄色区域是黄河下游滩区,通过黄河智慧防汛平台,我们模拟了百年一遇的大洪水,我们可以看到洪水在黄河流域生成以及衰退的过程。它展示了水流的流速、流量,以及它淹没范围的动态变化过程,从而客观反映了洪水对整个区域影响的趋势。”研发人员指着画面上的动画解释道。

新技术“智慧”防汛

面对瞬息变化的汛情,来势汹汹的洪水,如今防汛一线的勇士们早已不是孤军作战,他们背后的新技术筑起一张张智慧信息网,支撑他们决策,一批批智能设备,助力他们迎战。

实时动态展示天气、雨情、水位、水量变化进行及时预报;根据水雨情、工情、灾情等现状发布相关预警信息;对防汛数据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和预警分析,模拟洪水演进情况;针对决策需求,为当前防汛实时调度提供最优调度方案……黄河智慧防汛系统运用科技手段和专利技术,将复杂的预报、预演、预案、预警“四预”场景通过一体化、全链条的场景化进行模拟与展示,提高了防汛监测预警的精准度、抢险救灾的时效性,为人民群众高筑防汛“智慧安全堤”。

日前,水利部副部长刘伟平在接受专访时表示,我国防洪体系仍需进一步加强,亟需强化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防范手段,以超前的情报预报、精准的数字模拟、科学的调度指挥,坚决守住水旱灾害防御底线。

据了解,黄河智慧防汛平台由黄科院自主研发,针对当前预报能力不足、预警发布机制有待完善、超标洪水防御预案不完善、调度的信息化、智慧化程度有待提高的防洪体系,通过“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实现防洪数字流场映射,提升流域及城市内涝防洪决策智能化水平。在节省人力的同时,为汛情预测和应急处置提供了支撑。利用物联网、模型云、AI等技术,定制数字流域防洪数字化场景、扩展数字孪生防洪模型、构建智慧防洪知识库,支撑智慧防洪应用,更为精准地研判汛情,从而合理调度、科学部署。

分享到
037165901996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