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5日,村村通班车停在文化广场处,犹如一阵春风传遍了山村,他们奔走相告,我们多年的梦想实现了......
马营山村位居洛宁,栾川两县四乡交界处,山高林密,位置偏僻,她是底张乡面积最大的行政村,也是容易被人遗忘的行政村。世纪之交时刚刚通上电,距底张乡人民政府20公里,距洛宁县城40公里,山里人下乡进城需要步行10余公里坑洼不平的山路到山下公路上乘车,差不多来回两天......
据记载,樊梨花当年曾在此扎营驻兵故名马营,至今村里还有练兵洞、饮马河等遗迹,村名从唐朝一直沿用至今。战争年代,这儿是四方难民汇集地,这里的沟沟岔岔满山遍野的天然林是我地下党员绝好的藏身之地。民国至建国时期,山里人靠山吃饭垦荒种地,刨木烧炭,开设集市倒也衣食无忧。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大队党支部带领群众烧制砖瓦,一时间山里群众都住上了大瓦房,令很多山下人眼热,那时村里常住人口700多人,每年定期举办运动会,党和政府还在山哑处修建了全乡最大的水库——马营水库。
听村里老年人说,那时是马营最辉煌的时期。马营人下了山扬眉吐气,外村姑娘也以嫁到马营住上瓦房为荣......后来,随着社会发展时代变迁村民大量外迁,目前村人口散居在六个自然村里,村里的公共基础设施还停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连村部也是在外租用。村带穷色,人有困色是前几年马营山的真实写照。
2017年10月洛宁县广电网络公司的袁海洋受命到村扶贫驻村,先后担任驻村工作队长、村党支部书记,第一次进村十多公里的山路就给他留下了一身灰,家访时曾经的大瓦房已光鲜不再,群众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和山下群众的大平房、小楼房无法相比,村里的现状使他深感责任重大,在征求群众意见时,山里人异口同声地说,啥时通了路,山里都有望了......在掌握民意了解村情后他主持召开了村两委会议,结合脱贫标准他提出了今后的工作目标和计划。会上他说群众的愿望是修路,我们不但要修路,而且所有的公共设施都要加强,同时还做出了一项决定就是村部搬回村,并表示我们要时时和群众在一块,和他们肩并肩手挽手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村庄新变化。当他说出自己的设想后,有几个村干部当时就笑了,认为那是天方夜谭,不说别的,仅仅一条路历任村干部都不知跑了多少腿,费了多少心血,甚至还联名上访,但问题始终未能得以解决......路已成为马营山干部群众梦中的期盼......
接下来的日子里,这位从军营返回,在广电工程师岗位上下来的年轻人就在这深山老林中扎下了根。
白天除去走访之外就是一遍遍地在那10余公里的山路上查看丈量,谋划道路怎样选址、怎样处理地基,晚上起草项目报告和论证,经过一个多月的挑灯夜战,一份道路建设,一份文化广场建设,一份简易舞台建设的报告及所需文本出来了。他带上项目文本,一趟趟跑乡政府、回原单位,到项目主管部门去协调,经不懈努力共同争取所递交的项目均已通过。那一刻,他由衷地感到心没白费,马营山有望了。在村两委会上,他反复向两委成员强调,这只是个开头,关键还在项目施工时,大家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要严格监督工程质量,因为这是村里的大事,涉及几百口人的生活,谁也不许偷懒。在他的带领下,马营山村两委干部和群众代表都按照分工全程参与项目监督,他本人既是监督者又是建设者,为了节省开支减轻村里负担,在文化广场打地平时他亲自操纵机器,或到河沟里拉石子运石料以减少运费开支。经过近半年的努力,一条长10.925公里的水泥路通过了验收,一个600平的文化广场,一个10*15米的舞台都通过了验收。特别是19年12月份进村班车到村后,村里人纷纷为他竖起了大拇指,说这个年轻人中,真中!2020年夏,马营山村特意立碑记事,淳朴的山里人一致要求将他这几年的付出和村里的变化记录下来……
现实影响了群众,变化感悟了人民。他也借助这一件件实事向群众宣传扶贫政策,在扶志扶智上下功夫,以改变群众传统的思想观念和小农意识,进而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自救的能力,完善村里的各项工作制度,建立村干部轮流值班制度,以最大限度的方便群众。同时村里的公共基础设施也在不断地提升,受到了组织上和群众的一致好评。在一次大会上,底张乡党委书记贺海波还特意对马营山的党建氛围给予了表彰,是其他村学习的榜样。目前全村上下齐心协力紧紧地团结在支部周围奋力拼搏,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洛宁县底张乡文化教育旅游服务中心 刘丰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