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爱肝日|你知道吗?这些行为很伤肝!呵护你的心“肝”从这些事做起!

【全国爱肝日|你知道吗?这些行为很伤肝!呵护你的心“肝”从这些事做起!】2022年3月18日是第22个“全国爱肝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全民参与、主动筛查、规范诊疗、治愈肝炎”。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内脏,具有解毒、物质代谢、分泌胆汁、免疫防御、调节血容量等重要生理功能,是人体内的“巨型化工厂”。根据临床病学统计,全国有3亿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肝损伤,由于肝脏问题起病隐匿,且临床表现不明显,很多人没有在早期足够重视,容易造成严重后果。

●这些行为很伤肝!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器官,是人体的“化工厂”。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了肝的重要性,它不仅能够合成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同时还是人体的“解毒能手”和“安全卫士”,但是它却很容易受伤。

那么,哪些行为会伤肝呢?

过多食肉伤肝。餐餐大鱼大肉,顿顿重油饮食,脂肪会多到肝脏来不及消化,只能积压在肝细胞内,最后可能导致脂肪肝。如果脂肪肝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会引起脂肪性肝硬化,甚至肝癌。

image.png

【资料图】【图文无关】新华社记者李颖摄

长期喝酒伤肝。酒喝下去后,只有10%经过胃肠道排出体外,另外90%则需要肝脏分解代谢。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乙醇进入肝细胞会变成乙醛,乙醇和乙醛对肝细胞而言都是毒药。轻则损伤肝细胞使肝酶(即转氨酶)从细胞内跑到血液里,所以很多人酒后查血会发现肝酶(转氨酶)升高。重则肝细胞发生不可逆的损伤,经过一系列演变成为酒精性肝硬化,最后可能发展成肝癌。

image.png

【资料图】【图文无关】新华社记者逯阳摄

乱吃药伤肝。俗话说“是药三分毒”,肝脏是重要的解毒器官,它会参与药物代谢,并分解有毒物质。很多药物说明书中描述的不良反应,会标明:长期服用可能引起肝酶升高,请在医生指导下用药。所以,不管是中草药还是西药,都应在医生和药师的指导下合理用药,对于需要长期用药的患者,应定时监测肝功能。至于那些写着“不良反应尚未明确”的药物,更需要注意。

image.png

【资料图】【图文无关】新华社记者潘思危摄

5种病毒专门伤害肝。即我们常说的:甲肝病毒、乙肝病毒、丙肝病毒、丁肝病毒和戊肝病毒。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所有肝炎病毒都会引起肝脏急性损伤,其中乙肝、丙肝病毒还可能造成慢性损伤,导致肝硬化、肝癌。

●保肝护肝从这些事做起!

提醒大家,养肝护肝,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比你遇到最高明的专家重要1万倍!

从睡好觉开始。熬夜伤肝虽然没有直接的证据,但是,熬夜确实会对肝脏的转氨酶数值有所影响,尤其是对已患有慢性肝病的患者来说,这个转氨酶数值变化更为明显。建议成年人每天保证6-8个小时的睡眠,不仅可以护肝,还可以预防其他多种疾病。

image.png

【资料图】【图文无关】新华社记者黄宗治摄

节制饮酒不贪杯。饮酒需节制,不可贪杯。聚餐应酬时如饮酒过量,也要记得事后赶紧给肝脏“解酒消毒”。

合理用药不盲目。当身体感觉不适时,切忌盲目购买并服用药物,应在正规医生的指导下正确用药;对于需要长期服用药物者,建议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及时了解肝脏健康状况。

远离毒物不大意。除了酒精和药物以外,我们身边还潜伏着数不胜数的伤肝“毒物”,渗入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香烟烟雾中的苯并芘、受潮粮食中的黄曲霉素、加工食品中的添加剂、蔬果中残留的农药等。保护肝脏,可千万别忽略了这些伤肝“毒物”。

舒畅心情少生气。中医认为肝有疏泄作用,喜舒畅而恶抑郁。要养肝,应舒畅心情少生气,让肝气正常生发、顺畅而长保健康。

食物多样,控制饮食、保持合理体重很关键。膳食多糖和纤维素,可以减轻肝负担。食物多样、谷类为主是理想膳食模式的重要特征,每天的膳食应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类、畜禽肉蛋奶类、大豆坚果类等食物。建议每天摄入谷薯类食物250g-400g,其中全谷物和杂豆类50g-150g。蔬菜水果也是平衡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奶类富含钙,大豆富含优质蛋白质。建议每餐有蔬菜,每天至少吃300g-500g蔬菜,深色蔬菜占1/2;每天保证摄入200g-350g新鲜水果,但是不能用果汁代替鲜果;每天吃奶制品,相当于液态奶300g;经常吃豆制品,适量吃坚果。另外,鱼、禽、蛋和瘦肉摄入要适量。建议每周吃鱼280g~525g,畜禽肉280g~525g,蛋类280g~350g,平均每天摄入总量120g~200g。需注意,少吃肥肉、烟熏和腌制肉食品。除了合理饮食,健康体重对护肝也很重要,大家应减少久坐时间,每小时起来动一动。

定期体检也很重要。肝脏有很强的忍耐力,只要还能运转,就会拼命工作,即便肝脏已经病得很严重了,发病早期也无症状表现。所以,定期体检可以让我们及早发现肝脏的病变。建议40岁以上、曾感染病毒性肝炎、长期服药、有肝癌家族史的人,一定要定期检查肝功能。

综合自人民网健康

图源新华社图片

责任编辑:王潇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