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瓜敲响致富门

清晨六点,河南兰考县葡萄架乡杜寨村。天刚麻麻亮,瓜农王得健猫腰钻进自家大棚。棚里,藤蔓舒展,绿叶底下,一个个蜜瓜顶着晶莹的露水,纹路饱满清晰。“听听这声儿,老主顾就认这个熟劲儿,订金都打来了!”王得健小心托起一个瓜,指节轻叩瓜身。瞬间,清甜的瓜香直钻鼻腔,混织着接单喜悦,如期敲响王得健的致富门。

兰考蜜瓜牌子响,卖得一年比一年俏。一个大棚扣除成本,一年能净赚两万多元,是当地农民眼中的“致富瓜”。但三年前,守着几亩瓜地的王得健,心里却沉甸甸的。“新起一个棚,架子、薄膜、种苗、肥料,两万块打不住。”“扩二十个大棚,起步需要五十多万的资金投入。”“钱从哪里来?”王得健心底泛起嘀咕。据了解,与同村许多瓜农一样,没银行认可的抵押物,贷款手续又慢又繁琐,硬生生打消了不少瓜农扩张规模的念头。

“俺也想多搭几个棚?钱卡脖子啊!”回忆2024年初的窘境,王得健记忆犹新。转机出现在当年6月,兰考支行进村宣传惠农政策,推动“整村授信”。好巧不巧,三农客户经理徐宇航一行碰上正在地里干活的王得健。当得知其扩大瓜棚苦于资金时,立即钻进大棚,查看瓜秧长势,翻看历年种植收支账,及时推介“蜜瓜贷”。“王大哥,你这底子扎实,想扩大规模正好对路!”徐宇航掏出手机划拉着介绍,“农行新推出‘蜜瓜贷’,专门支持咱这样的瓜农,手续快、利率还优惠,手机点点就能申请。”

“真能行?以前跑贷款,腿都能跑细喽!”王得健将信将疑。果然,一周办完贷款手续,50万随即到账。“带着身份证、户口本、银行卡,就跑了一趟银行。”说起获贷体验,王得健甭提多高兴。据了解,为成就这份幸福,兰考支行聚焦蜜瓜特色产业,量身提供专属金融服务,跑遍全县蜜瓜主产区,厘清蜜瓜种植周期和农户的资金缺口,依托大数据建立模型,在“惠农e贷”基础上,研发出“蜜瓜贷”特色产品,让有诚信、有实力的瓜农轻松获得贷款。

钱一到手,王得健说干就干,立马请来省农科院技术员,为其规划新棚。“这批资金,新建40多座智能温控棚,以前浇水施肥,不精准还费人力。现在手机点点,水肥精准地喂到根上。”王得健指着亮闪闪的自动滴灌管说。如今,走进王得健的蜜瓜大棚,仿佛进入“幸福王国”,占地1000多亩的200座大棚错落有致,棚内蜜瓜正经历着精心的培育。“我们尝试引进新品种,让更多人尝到兰考的甜蜜。”一旁正在进行浇灌作业的师傅说。好产品,还须有好销路。采访期间,记者获悉,为拓宽销售渠道,头脑灵活的王得健采用订单销售模式,将订制的礼盒装蜜瓜卖到北京、上海等地,深受消费者青睐。“今年头茬蜜瓜下来,保底25万斤,毛收入奔100多万了!”王得健掰指算起账,“扣掉本钱,今年不光能还清贷款,还能挣不少。”

王得健的蜜瓜事业,不仅富了自己,也为当地村民创造就业机会。王得健告诉记者,自己经营的瓜棚带动周边20多名村民就业。在蜜瓜大棚里,村民们正忙碌地进行着采摘、包装等工作。“搁这儿干,离家近,还能学技术,挣钱不少,比打工强多了。”一位正在包装蜜瓜的村民说。谈到未来的发展规划,王得健信心满满。他表示,明年计划再增加70坐智能温控棚,进一步扩大蜜瓜的产业规模,加强品质管理,带动更多农民增收致富。

兴一个产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群众。近三年来,兰考支行紧扣“一县一业”发展格局,编制金融服务“生态图谱”,准入“一县N品”方案14个,累计发放“惠农e贷”超40亿元,支持20余个特色产业发展,惠及农户8000余户。“下一步,将持续优化‘一县N品’方案,围绕蜜瓜、番茄、民族乐器等支柱产业,重点推广‘蜜瓜贷’‘乐器贷等’特色金融产品,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农行河南兰考支行行长王彦林表示。(农行河南兰考支行 姚大顺 秦帅)(推广)

责任编辑:曹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