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评论:配料表又不是配方 网红食品为何遮遮掩掩?

食品配料表是消费者了解食品成分、添加剂等的重要途径,与人们的健康息息相关。但是网售食品时,很多商家不在商品介绍页展示配料表,特别是一些“手作”“秘制”的自制产品情况较为严重。它们有的故意隐瞒配料表信息,有的只有当买家主动索要时才提供,这都导致消费者网购食品如同开盲盒。

生活中,不少消费者选购食品时会先看配料表,主要为了判断是否适合自己需求。因为不同体质、不同偏好的人,对食品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像健身爱好者一般比较关注食品的含糖量、热量等指标;麸质过敏、血糖超标等人群,对食品成分更有特殊要求,如果食品配料表遮遮掩掩的,导致他们误食了自己不宜摄入的物质,严重者还可能危及生命。

按理讲,配料表又不是配方,有啥好保密的?只能说,个别商家心里有自己的“小算盘”。食品配料表藏着掖着,首先不排除个别商家确实拿不出。做一个准确的配料表,对家庭作坊式企业而言,并不容易。如果省略这道工序,能节省不少成本。其次,有的商家则是耍滑头、怕露馅。把配料表制作得太详细,客观上给食品成分鉴定提供了方便,如果消费者发现货不对路,实物跟商家的宣传自相矛盾,就会放弃下单。因此,有的商家就自作聪明地只列举最常见的几样配料,其他配料则用“等”来代替。

食品安全无小事。不管商家基于什么考虑“藏”起食品配料表,都是法律所不允许的,也是消费者不能接受的。网红食品的本质还是食品,线上销售也好,线下销售也罢,仅是营销渠道不同,商家都不能逾越红线。根据食品安全法,预包装食品的包装上应当有标签,标签应当标明成分或配料表;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应当真实、全面,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

小小配料表,不涉及商业机密,却关乎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等合法权益。但现实中,消费者维权时,经常面临着成本高、时间长、取证难等各种麻烦。因此,对隐藏食品配料表的商家,电商平台要“守土尽责”,规范商家所售食品的配料表展示。同时,有关监管部门既要及时依法处罚,以切实提高食品安全违法成本,还要科学设计监管方法,畅通消费者维权渠道,降低维权成本。

有诚意就买单,套路深就拜拜。其实,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市场对透明、安全、健康的食品需求也在增加。明示产品配料,既有利于商家建立品牌形象和信誉,也有助于推动食品行业健康发展。“食”字上面一个“人”,下面一个“良”,食品安全考验人的良心。希望更多的商家树立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真正将消费者的需求和健康放在首位,准确、及时地披露配料表等商品信息,以获得消费者的信任,赢得更长远的发展。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成分和配料表标注得清清楚楚,消费者才能吃得明明白白。为此,商家要“主动一点”,敢“晒”配料表,监管部门、平台、消费者等要多“要求一点”,从而各方形成合力,共同守护“舌尖上的安全”。(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梁瑜)

责任编辑: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