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咨询真能帮考生规划未来吗?可以参考但不能成为“韭菜”

【高考志愿咨询真能帮考生规划未来吗】近日,“张雪峰直播售卖高考志愿填报套餐,3小时入账2亿”的消息迅速冲上热搜。与此同时,2024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预计为1353万人,创下历史新高。

对考生家庭而言,高考志愿填报是当下面临的重要抉择,学校旁、马路边、网络上……高考志愿填报的宣传广告铺天盖地,就连AI也加入了这场乱战。有不少机构开出上万元的咨询报价,但家长们仍趋之若鹜。

让人眼花缭乱的高考志愿填报服务,真能帮考生规划好未来吗?

“自己报总觉得不保险”

在各种信息和广告的“轰炸”下,前两天,浙江考生李倩的妈妈还是花钱找了高考志愿填报服务。

“高考是件大事,自己随便报报总觉得不保险,不管结果如何,花钱买个安心吧。”李倩今年刚参加完高考,预估成绩不太理想,所以志愿填报成了接下来的关键一战。

很快,机构根据李倩的性格、兴趣、家庭情况等信息,列出满满一张A4纸的志愿选项,供她和家人参考。看着那些密密麻麻的校名,她才意识到,机构的服务并不是“救命稻草”,最终要做决定的还是自己。

经历过高考志愿填报的张欣更是对此有深刻体会,每次回忆起来,她都颇有些懊恼。

去年,张欣的高考分数超出一本线不多。“那时候我爸妈比我还焦虑,不知道怎么填志愿,还很担心填不好影响我以后就业。”张欣告诉记者,在高考前,她从没想过以后要从事什么职业,因此打算做些功课自己填志愿,但父母却不同意。

看着身边朋友都给孩子报了咨询服务,在高考志愿填报截止前,张欣父母也终于按捺不住了,带着她去了一家志愿填报服务机构。排队等了半个多小时,一名年轻的规划师前来接待他们。他将张欣的成绩和排名输入到电脑网页上,指着显示出来的院校和专业,询问张欣和父母的意见。

“要看等位分(根据高考成绩和省内排名换算出的分数),这个能判断录取概率。”该规划师说。

在规划师的辅导下,张欣预选了11所院校。之后,该机构另一名年纪稍长的老师又与他们简单沟通了十几分钟。总长不过40多分钟的咨询就此结束,收费5000多元。

“挺亏的。”张欣直言,虽然机构帮忙列出了11所院校,但给出的专业建议很模糊,需要自己补齐,“虽然最后我如愿录到了理想的专业,但我觉得和机构关系不大,更多是自己选择的结果。”

有人后悔付费填报志愿,也有人遗憾没花这个钱。

“当初跟风报了热门专业,毕业后才发现不好就业,要是当时花点钱找专业老师帮忙选专业就好了,可以少走些弯路。”已经参加工作的王胜说。

面对高考志愿填报这个重要举动,考生们不想浪费自己的分数,却不清晰未来规划,也缺乏对职业的认知,家长们不懂填报规则,又担心影响孩子的未来。也正是这份迷茫和焦虑,助推着高考志愿填报行业的火热。

机构满满套路话术,AI也来加持凑数

确实,这波火热,正在当下持续。

高考结束,在杭州,提供高考志愿填报服务的机构不在少数。咨询师周逸就是其中之一。自从高考结束后,他就开启了忙碌模式,每天至少要服务5个高考家庭,加班到深夜是常态。

记者调查发现,一般而言,机构老师会先登记学生情况,然后告诉学生,在出分之前,先做性格测试,再综合评估兴趣、分数、家庭情况等,出一个初步的预选方案;出分后,再根据实际分数做调整,按照冲、稳、保的思路,把最终的志愿定下来。

机构一般会称所有老师都是“金牌填报师”“有十多年的经验”,收费也大多在1万元上下。

同时,几乎每家机构都会表示“名额有限”“时间紧迫”,以此呈现预约紧张的氛围,推动家长尽快缴费报名。“有的金牌老师已约满了,再过一两天很多老师都约不上了”“我们争取让孩子考的每一分都不浪费”“寒窗苦读不容易,要将分数发挥到最大值”等,正是他们常用的话术。不少机构还通过夸大困难、放大焦虑,精准拿捏着家长的心理,逼得家长不放心,不敢自己填。

线上志愿填报服务与线下同样眼花缭乱,在“高考”的词条下,“同样的分数,上更好的大学”“别让孩子的梦只有想”等广告语随处可见。

比如,考研名师张雪峰创立的“峰学蔚来”,以“人生成功路,志愿第一步”为口号,尽管其高考志愿填报服务的价格高达上万元,但家长们报名的热情依旧不减。其价格为11999元的2024届志愿填报“梦想卡”,在浙江、北京、重庆等大部分地区均已售罄,且福建、四川、云南等地也显示“即将售罄”。不少购买的家长表示,其高考志愿填报服务需要蹲点“抢”,不久前推出的2026年填报服务名额就已售罄。

另据教育部教育考试院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达到1342万人,比去年增加51万人。“蛋糕”大了,便引来机构蜂拥而至。某平台数据显示,我国现有高考志愿填报相关企业1462家,今年前5个月,新注册的高考志愿填报相关企业同比增加23.5%。

而作为当下最热的词汇,AI自然也不会缺席这场“盛宴”。百度、阿里巴巴旗下的夸克等互联网“大厂”都上新了AI填报志愿服务。填写自己的地区、科目、分数,就能一键出志愿,亦成为不少考生和家长的参考项。

可以参考,但不能成为“韭菜”

“十年前,我们刚开始做高考志愿填报服务的时候,市面上几乎没有高考志愿规划师。”资深高考志愿填报老师周逸告诉记者,这些年,规划师越来越多,但很多其实并没有专业能力。有的机构收着数千甚至数万元的咨询费,却是用软件进行填报。“多是通过放大焦虑、夸大择校优势等吸引报名,家长若轻信宣传,很容易上当受骗。”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整体趋势来看,家长对孩子的志愿填报越来越重视,但或许在高一、高二阶段并没有倾入太多关注,如孩子的兴趣培养、院校专业目标等,“很多家长是在高考结束、甚至出成绩之后才开始考虑这一问题,这势必会带来焦虑情绪。”

“以浙江为例,本省的专业平行志愿,在我看来其实是对考生最友好的一种填报方式。”台州温岭市新河中学升学考试中心主任、“淘淘升学”负责人陶正告诉记者,只要学生和家长了解志愿填报政策、熟悉传统志愿和专业平行志愿的录取规则,掌握志愿填报方法,用好省考试院公布的往年录取参考数据,学生和家长自己做出一个志愿方案确保录取、争取分数最大化利用,基本上是没有问题的。在浙江省范围内,每年出现录取意外的极端个例也是少数,“这大概率是某些家长和学生‘太粗心’造成的。”

看到一些人宣称“填好志愿相当于多考50、100分”的说法,这在陶正看来是不现实的。他表示,根据近些年学生志愿填报和最后录取数据分析,“志愿填得好,可以弥补5-10分的遗憾,但是想实现几十上百分红利,几乎不可能。”

浙江一所公办高校的党委副书记张云也表示,考生及其家长想冲刺比高考分更高一档的学校,需要技巧和运气,不过成功率并不高。“在浙江新高考志愿填报规则下,普通类考生分两段填报专业平行志愿,每段均可填报不超过80个志愿,这使得高效投档分数线更稳定,大幅提升录取安全感,很少出现爆冷、捡漏机会。”

“而且我也觉得,不能把分数最大化利用当做最高追求目标。”陶正表示,选择匹配的专业才是志愿填报最核心的规划。在他看来,高考志愿填报是一场生涯规划,影响孩子未来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人生,“这需要学生和家长静下心来学习和思考,进行充分的思想碰撞,才能描绘出满意的蓝图。”

记者注意到,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今年首次推出了“阳光志愿”信息服务系统,免费向千万考生开放使用。这个系统里不仅有专业倾向测评,还有一个心理测评模块,邀请了国内权威心理专家来进行研发,让考生对自己的兴趣、价值观、学科倾向等进行评估。

并且,为了保证更多学生能进入满意的专业学习,高校在人才培养中,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均制定了学生转专业的具体办法,为学生入校后提供二次选择专业的机会。

着眼未来,熊丙奇认为,改善当下的情况,首先,学校要加强重视生涯教育,关注培养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其次,家长要对当前校外的咨询机构保持理性的判断和选择,不要因为焦虑轻易被忽悠,成为任人收割的“韭菜”;最后,监管部门要对相关机构的广告营销和具体服务加以监管,保证该行业的专业性。来源:潮新闻

责任编辑:李海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