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好“四字诀” 修好“党史课”河南理工大学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落地落实见行见效
中国网焦作5月25日电 (牛柄人 徐春浩 李雪莲)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河南理工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工程训练中心)秉承“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理念,锚定“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目标,念好“学”“廉”“特”“融”“四字诀”,修好党史“必修课”,扎实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落地落实、见行见效,引导师生员工把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澎湃动能,以昂扬姿态奋力书写新时代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
(创新创业学院开展“祭英烈、学党史”主题教育活动)
突出“学”字,与理论学习有机结合。河南理工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工程训练中心)积极尝试创新理论学习方式,以专题研学、专家辅导、实地观摩、观看视频等多种方式开展集中学习,做到以学促行、以行践学,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日常、抓在经常,确保取得实效。该院(中心)为每位党员购买了习近平总书记《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国共产党简史》等指定学习教材和配套学习笔记,并将其纳入学习安排,明确学习内容,细化学习篇目;党政领导班子成员率先垂范、全体党员以身作则、教职员工集体跟进,坚持做到“三个一”和“四个带头”,即理论学习上学实一点、理解领悟上深入一层、公开宣讲上先行一步;带头交流发言、带头专题研讨、带头做好笔记、带头撰写心得。创新形式学,发挥“互联网+”数字化智能优势,以手机客户端和电脑端为载体,采取“屏对屏”“键对键”方式,打造“网络课堂”,不断满足多元化、差异化学习需求,实现网上学习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结合业务学,紧紧围绕单位事业发展实际,充分利用单位网站、微信群、QQ群,用好用活“学习强国”等平台,打造“移动学习课堂”,做到以学促用、以知践行。
突出“廉”字,与廉政建设有机结合。河南理工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工程训练中心)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与党风廉政建设有机结合,引导大家把廉洁修身放在首位,时刻牢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做廉洁之人、行廉洁之事、树廉洁之心。用好红色资源,做活廉政教育,结合学校党风党纪教育月活动安排,开展“红色家书·廉洁故事诵读”“家声百年长,风范永流传”主题党日活动,通过爱国历史故事、英雄人物事迹,深耕细作“红色记忆”、精心锻造“红色工程”,带领大家把好人生“方向盘”。提高廉洁自律意识,筑牢廉政思想防线,组织大家观看《青海银行原董事长王丽的“奢侈品”人生》《疯狂敛财20余年,“黑金”家族的覆灭》等廉政警示教育片,以案释纪、以案释法、以案释德、以案释责,引导大家系好廉洁“安全带”,永葆廉洁本色和优良作风。
(创新创业学院女教工在进行党史学习教育创意展示)
突出“特”字,与特色活动有机结合。河南理工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工程训练中心)积极发挥女教工优势,邀请优秀妇女干部、女工代表等,举办党史学习教育主题读书班,围绕《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论述摘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等党史书籍,引导妇女干部职工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坚守初心使命、强化责任担当。组织女教工开展“巾帼心向党,奋斗新征程”“加强党史学习,传承红色基因”主题特色活动,带领大家共同回顾党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学习向警予、赵一曼、杨开慧、刘胡兰等巾帼英雄不畏艰险、无惧牺牲的革命意志和奉献精神。让革命文物“发声”、让历史资料“说话”,组织女教工赴中站区赵庄村瞻仰“太行八英纪念馆”,开展“祭英烈、学党史”主题教育,围绕如何做好新时代妇女工作,结合自身实际开展研讨交流,引导大家在追忆党的峥嵘岁月、庄严祭奠革命先烈中,厚植爱国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培养拼搏精神、赓续奋斗荣光。
突出“融”字,与工训思政有机结合。为有效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如春在花、如盐化水”,河南理工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工程训练中心)积极推动党史学习教育与工训思政有机结合,总结提炼了一系列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和样板做法。在工程基础训练、电工电子训练中融入革命内涵,用好历史遗迹、革命旧址等生动教材,引导大家握好“接力棒”、扬帆再启航;在创新创业教育、智能制造训练中融入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以“100部电影进课堂”、红色经典电影剪辑、原创微电影短视频展示等为依托,让人们触摸到有温度的革命历史。开展“课程思政”教程方案设计、课堂PPT制作、教师实训工种、项目教程设计等评比活动,通过照片与影视、参观和参与相结合等方式深挖“红色富矿”,以现场教学、访谈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等形式,打破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隔绝的“孤岛效应”,把党史学习教育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深挖学校历史档案里珍藏的红色记忆,特别是先后迁址10次、辗转4省,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西迁精神”和112年岁月洗礼中克服“小城办大学”等诸多困难,熔铸形成的“自强不息、奋发向上”办学精神,开展“党史学习进行时”“解码中国精神谱系”等研讨会,并以视频展示、故事呈现等方式,引导大家把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联系起来,将党史的滋养转化为奋斗的不竭动力。
责任编辑:张丹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