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止孩子“失踪”刷新关于儿童走失的一些“常识”

误区二:

只背家长的联系电话

为了让孩子万一遇到情况能联系上家人,好多父母从孩子会说话开始就洗脑式教孩子背父母的手机号。

真相:突发情况下,成年人尚且难以保持冷静,儿童更因为缺乏应对经验或突然受到惊吓而发蒙。现在家人一般使用的是手机,号码常为11位,在极度紧张情况下,孩子可能回想不起来,或出现记忆混乱。

正确做法:除了让孩子熟记家人的手机号码外,还应该不断教给孩“遇事打110”。且110在公众场合是常出现的标志,容易在记忆中得到强化。遇到问题打给110,警察能提供的帮助可能更及时。

误区三:

不足24小时不能报警

在很多影视剧中都能喝到这一“常识”酿的苦鸡汤——儿童失踪超过24小时,警方才能立案。于是,家长们在孩子走失后,第一时间不是报警,而是发动七大姑八大姨漫无目的开展“地毯式”搜寻。

危害:错过了最佳寻找时机。孩子万一被拐,以现在交通的便利程度,24小时后,很可能孩子已经在千里之外了。

真相:一旦发现儿童失踪,第一时间拨打110报警!

公安部从来没有儿童失踪24小时后才能立案的说法。早在2010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下发《关于依法惩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意见》中规定,接到儿童失踪或者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妇女失踪报案的,经审查,符合管辖规定的,公安机关应当立即以刑事案件立案,迅速开展侦查工作。

误区四:

采集血样是找到线索确认DNA时才需要做的

据调查显示,有相当一部分失踪儿童家长并不知道要到公安部门进行DNA采血,或者认为在得到一些线索后为了确认时才需做此事。

真相:DNA采血并录入是一种相当有效的寻找失踪儿童的方法,且是免费的。每年都有很多线索是通过DNA数据库比对出的。

以下五类人员可免费检测

DNA:

已确认被拐卖儿童的亲生父母;自己要求采血的失踪儿童亲生父母;解救的被拐卖儿童;来历不明、疑似被拐卖的儿童;来历不明的流浪、乞讨儿童。

误区五:

儿童走失,立刻四处寻找

家长带孩子外出,不慎孩子走失后,大多数情况下,家长会很慌乱,立刻四处寻找,而忽略了应有人留在原地。孩子自己找回来,但找不到家长,那真是急死宝宝了。

真相:建议采用“十人四追”法——1人留在原地,1人召集其他人分两层寻找。具体分工如下:4个人分别向东南西北4个方向2公里以内,沿大路寻找;4个人前往附近的火车站,寻找范围也为2公里,防止孩子被带往其他城市;1人报警,1人留在家中。

相关链接

防范儿童被拐知识

1.在公园、小区、商场、超市、医院、幼儿园门口遇到样子和蔼的中年妇女,上前搭讪,夸孩子长得聪明漂亮,伸手要抱孩子,一定要明确拒绝并离开此地。

2.在商场、超市、菜场等地方,装作购物的人贩子会以极快的速度,趁家长挑选商品的时候,抱起手推车中的孩子消失在人群中,因此,购物时尽量抓紧孩子的手。

3.和孩子走在与机车道逆向的人行道时,尽量靠里走,防止人贩子利用摩托车、面包车抢夺孩子;尽量使用婴儿专用背带,将孩子挂在胸前;坐手推车的孩子要系好安全带。

4.孩子能说话时,就要训练孩子背家庭人员电话号码、所住城市和小区名、父母名字以及报警电话。教育孩子一旦在公共场所与父母走失,马上找穿制服的工作人员,说出电话号码。不要哭,以免引起潜伏在周围的人贩子的注意,不要跟任何没穿制服“好心帮助”的人走,如果要被强行带走,马上大声哭喊。

5.不要把孩子交给任何陌生人看管,包括自称老乡的人,以及自称是某个家人的朋友和同事。人贩子很善于伪装,有的为达目的甚至可以在目标身边潜伏一段时间,目的就是寻找机会下手。

6.确保大门随时锁好,防止人贩子入室抢孩子。

7.在正规保姆介绍所聘请保姆,保留好保姆的身份证复印件和清晰的生活近照,证实其家庭电话、地址、家人等信息。留意经常与保姆来往的人员,一旦发生保姆拐卖孩子,警方可以利用这些信息尽快找到嫌疑人,解救孩子。

8.在医院不要把新生儿交给不认识的医护人员。人贩子有时装扮成医护人员,从产妇或其家人手中接过孩子很快消失。

9.告诉孩子不要跟陌生的小孩玩耍。人贩子会训练自家的孩子,用玩具将其他孩子诱骗到偏僻的地方,再用摩托车迅速将孩子带离现场。

10.熟记孩子的体貌特征及当日衣着特征,以备急用;在孩子的书包、衣服上注明家庭的相关信息。

<  1  2  


责任编辑:赵文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