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高质量!郑州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交出“成绩单”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五周年之际,郑州作为黄河战略的提出地,五年来主要做了哪些工作?有何成效?12月20日,河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系列第十五场新闻发布会,介绍郑州市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方面的有关情况。
发布会上,郑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王滔介绍,作为黄河战略的提出地,五年来,郑州市在全流域率先提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以高水平保护,促进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呵护“母亲河”、打造“幸福河”的郑州篇章。
完善规划方案体系 绘制黄河战略“新蓝图”
坚持以黄河战略为统揽,加强领导,科学谋划,完善机制,形成强力推进工作格局。编制了核心示范区总体发展规划和起步区建设方案,划定了核心示范区范围,明确了“沿黄生态保护示范区、国家高质量发展区域增长极、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三大功能定位。建立了重大项目储备库,五年来累计谋划实施黄河滩地公园、黄河博览馆等300多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超过1000亿元。
开展生态保护和修复治理 建设人民满意“幸福河”
把“守护黄河万无一失”作为重大政治责任,坚持“防、治、管、疏”相统一,先后实施了黄河郑州段控导工程全线加固工程、高标准推进黄河“十四五”防洪工程等30多项工程,实现黄河干流和流域一体防洪、协同安全。2019年以来,黄河郑州段平安度过13次洪峰。重构全市应急指挥体系,构建防洪“五预”系统,防洪标准已提升到主城区200年一遇、内涝治理100年一遇、雨水泵站50年一遇。
2020年以来,1800多个黄河生态环境问题全部整治到位,黄河郑州段“四乱”问题实现“动态清零”。坚持“三滩分治”,系统推进邙岭森林生态、低滩湿地生态、中高滩休闲生态“三大生态保护”工程,生态绿化提升4.9万亩、造林绿化2.4万亩、修复湿地1万余亩,建成惠济到中牟76.5公里的沿黄复合型生态廊道,基本实现邙岭森林化、大堤景观化、滩区自然化、河流清洁化,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河”初具雏形。
实施节水行动 树立节水型城市“新标杆”
高标准完成黄河取用水管理专项行动,违规取水现象基本消除,黄河干流取水量由2019年的4.18亿立方米,下降到2023年的1.79亿立方米。大力推进南水北调水源置换,充分利用南水北调退水,向全市生态水系补水。高效能推进再生水循环利用,建成再生水管线370公里、实现四环以内网络覆盖。系统推进“全域、全业、全程、全面、全民”五维节水,累计创建市级以上节水型载体511个。持续压采地下水,深层地下水水位持续回升,连续三年稳居全国第四、全省第一。
转变发展方式 打造高质量发展“新高地”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加快中原科技城建设,持续加强省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研发平台建设,国家超算郑州中心建成投用,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获批建设。
近五年,郑州市研发投入强度、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分别累计增长33%和1.83倍,技术合同成交额平均增速居国家中心城市首位。深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郑州市主导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83%;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提高到50.9%;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提升至36.4%。持续提升对外开放能级。统筹规划枢纽经济区,持续放大枢纽物流优势,四条丝路协同发力,交通物流体系与区域、城市、产业互动融合不断加速,国际物流枢纽加快建设。
保护弘扬黄河文化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
坚持保护和开发相协调、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积极传承弘扬黄河文化。高水平举办第九届博博会、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国际旅游城市市长论坛等重大活动,连续四年举办中国(郑州)黄河文化月系列活动,持续叫响擦亮“天地之中、黄帝故里、功夫郑州”城市品牌。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入选中国体育旅游精品赛事,中华轩辕龙舟大赛入选中华体育文化优秀项目。
深度参与中华文明探源、考古中国等重大工程,16个项目入选历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3个项目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建成博物馆114家、遗址生态文化公园55处。同时,加快商都历史文化片区建设,打造中华文明的寻根地、朝圣地、体验地、实践地,“天地之中、黄帝故里、功夫郑州”城市品牌的认知度、影响力持续提升。1至11月,郑州市累计接待国内游客1.64亿人次,同比增长13.7%,国庆假期,郑州荣登“00后”热衷目的地前十。(朱金博)
责任编辑:曹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