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主河道济源段水质常年为“优”!济源多举措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济源地处黄河中下游,全境属于黄河流域。近年来,济源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摆在事关全局的重要位置,完成营造林26万亩,黄河主河道济源段水质常年定性评价为“优”,水质达标率稳定在100%。12月18日,在河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系列第十二场新闻发布会上,济源示范区管委会副主任、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赵山介绍济源市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方面的有关情况。

image.png

赵山表示,济源境内黄河干流岸线总长58公里,有黄河一级支流16条,二级支流27条,三、四级支流11条,其中在济源境内汇入黄河的支流有14条。近年来,济源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摆在事关全局的重要位置,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加强战略规划、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文化保护传承等领域不断寻求新突破,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生态优先完成营造林26万亩

济源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围绕“五年绿满山川平原、十年彩染森林济源”的总体目标,大规模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深入推进黄河湿地生态恢复,一幅矿山见绿、水中见鱼、林中见果的美丽画卷,正在黄河北岸徐徐展开。截至目前,累计完成营造林26万亩,建成国家级森林乡村5个、全国生态文化村3个,全域森林覆盖率达45.58%,探索推广的“鱼鳞坑”造林模式,开创了太行山造林困难地造林的典范经验,纳入《河南省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十大典型案例》;投资6.57亿元的南太行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大会《中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

黄河主河道济源段水质常年定性评价为“优”水质达标率稳定在100%

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对黄河流域涉水企业分类管理,被水利部命名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市,获批国家典型地区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城市,中原特钢入围水利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节水型工业企业典型案例。严格落实河(湖)长制,深入开展河湖“清四乱”、黑臭水体治理攻坚、美丽幸福河湖建设三大行动,国控、省控水质断面达标率100%,黄河主河道济源段水质常年定性评价为“优”。连续多年,济源地表水水质达标率稳定在100%,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和乡镇水源地取水水质达标率100%。湖库水质稳定保持Ⅲ类以上,达到饮用水水质标准,其中小浪底水库上下游更是长期保持在Ⅱ类以上优良水体,水环境质量在全省位居前列。

因地制宜 抢滩布局氢能、碳捕集、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

立足产业基础较好的发展条件,确立了“工业强市、旅游富民、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的发展路径,具有济源特色的高质量发展路子正加快形成。大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以打造8条重点产业链为抓手,做强做优有色、钢铁、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材料、纳米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抢滩布局氢能、碳捕集、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有色金属产业集群产值近2000亿元,特种钢跻身中国优特钢第一阵容,纳米新材料产业入选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促进服务业扩量提质,深入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入选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市,那些年·小镇、小有洞天等精品民宿成为旅游消费的亮点。

建成全省首家外向型经济一站式服务中心,构建全链条闭环式外贸服务模式,助力济源企业扬帆出海,外贸进出口总额连续三年突破300亿元大关。做精做优现代农业,聚焦“一粒种、一棵草、一只兔、一头牛、一瓶饮料”,全链条、全产业、全生态实施种业振兴、兔业振兴、奶业振兴、中草药和新饮料产业培育行动,制种基地面积达5.93万亩,巩固了全球最大的十字花科蔬菜制种基地、全国最大的洋葱杂交种子生产基地的地位。

坚持保护传承 守护黄河历史文化根脉

作为黄河岸边的一座文化旅游城市,近年来,济源深入挖掘愚公移山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愚公移山干部学院新校区建成投用,成为省内外党员干部学习愚公移山精神、领悟初心使命的优质平台;现代豫剧《山路弯弯》荣获“河南文华大奖”,大型原创音乐剧《愚公移山》在中央歌剧院成功演出,与北京电影学院合作的电影《愚公移山》,将是全球首部AI全流程动画大电影。大力保护文化遗产,济水源水系保护开发加快推进,黄河船工号子、王屋琴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断加强,济源黄河文化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

责任编辑:曹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