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航空港中原医学科学城吸引1068家企业入驻 千亿产业集群“医”初现

2023年7月15日,省委书记楼阳生为重建的河南省医学科学院揭牌,打响了全面启动郑州航空港中原医学科学城建设的“发令枪”。

一年后的今天,一个个项目穿“珠”成“链”、一大批人才纷至沓来、“院产城”融合渐入佳境、创新发展格局快速形成,这一年,中原医学科学城发生了精彩“蝶变”。

创新之潮涌动

在这片133平方公里的热土之上,处处创新涌动,遍地开花结果。

平台建设方面,已建成省级实验室1所(中原纳米酶实验室),入驻10个临床研究所,在建5个产业研究院。整合新建新药筛选检测、大分子药物CDMO等10大公共平台,基本涵盖药物和医疗器械从基础研发到规模生产的全流程链条。谋划建设智能医学研究、人体泛蛋白修饰组学、质子医疗中心等大科学装置。

成果转化方面,出台医学成果转化“十条”激励政策,设立药监局行政审批服务办公室和省药品审评查验分中心。截至目前,已分三批转化了85项科研成果,转化总金额2.5亿元,其中,中原纳米酶实验室孵化出全球首个固氮纳米酶产业化项目。

人才引育方面,聘任院士6人,引聚长江学者、国家杰青33人,组建PI团队66个,引进科研人员超300人;出台《中原医学科学城“再造新高峰”人才发展十条(试行)》等招才引智政策,引进高层次人才54名、产业拔尖人才2565名、教育医疗人才6481人。

金融服务方面,设立50亿元中豫生物母基金、25亿元中原医学科学城复健资本基金、10亿元中原医学科学城国科嘉和基金等10只产业发展基金;打造覆盖种子、天使、创投、产业、人才等创新全生命周期的金融生态链。

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高地初具雏形

当下,中原医学科学城整合各方资源,以“医”为笔,擘画出千亿级产业集群的崭新蓝图。

2023年全省第十期、第十一期“三个一批”活动“医”字号项目总投资近千亿元,引进产业链优质企业54家;国药集团、通用技术集团、中信医疗、华润医疗器械等龙头央企,碧迪医疗、飞利浦医疗科技等跨国巨头纷纷布局落子;复星医药、正大天晴、远大集团等13家中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纷至沓来。

与此同时,中原医学科学城“两校两院一中心”等重磅项目相继开工,建设之势如火如荼。

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项目正在进行业务综合楼主体施工,完成总工程进度约20%;

河南省人民医院南院区、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河南医院“两院”项目已摘牌土地461亩,开挖土方200万立方米;

郑州大学医学院新校区项目已开工建设;

安图生物德迈医药园项目一期主体已建成……

围绕医学、医研、医教、医工、医药全产业链,一个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高地已初具雏形。

“软”“硬”配套实力不俗

据了解,中原医学科学城目前共入驻企业1068家,个体工商户815家,市场主体合计1883个,其中生物医药企业205家,占全区15.8%。

中原医学科学城以“软”“硬”配套上的诚意和实力,为企业和人才的发展提供了全方位保障和十足底气。

省政府出台《关于支持中原医学科学城建设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对中原医学科学城建设发展提供全方位、多层级政策支持;引进省药监局港区行政审批服务办公室,实现药品、第二类医疗器械注册、普通化妆品备案等业务“区内办”“就近办”“马上办”;建立“一项目一专班”工作机制,为企业提供从签约、摘地、开工、投产、转型提升的全流程服务保障。

营商“软”环境不断优化的同时,“硬”配套设施也在日益完善。

如今,中原医学科学城已建、新建梅河芳邻等高端人才公寓8000套;规划建设省实验、郑州外国语等优质中小学校7所,可提供学位2.5万个;加快域内外交通互联,建成“八纵五横”主干路网,绿地覆盖率达36%;启动中原医学科学城城市更新项目,加快各项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及配套商业开发,确保各类人才“住下来”“留下来”。

未来,中原医学科学城将以恒久之力抓好产业生态建设,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建设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生物医药产业高地、医学科学创新高峰。

记者 刘远怀 实习生 张玉立

责任编辑:李海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