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飞絮开战,缘何治而不伐

“今年的杨柳飞絮好像比往年多。”“困扰多年的‘飘絮季’无法根治吗?”针对市民近期的困扰,5月13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飞絮“变多”原因几何

公开数据显示,一棵成年杨树每年大约产出28万至1485万枚白絮。

“但并非所有的杨树、柳树都会产生飞絮,只有雌树才会。”省林业局总工程师樊巍解释,杨柳树属于雌雄异株,春季雌株开花授粉后生成果实,果实成熟开裂后,白色毛絮便携带着黑芝麻粒般的种子随风飞舞,形成“杨柳飞絮”,这是植物正常的生理现象。

根据杨柳生长发育时节,飞絮主要有三个阶段:4月上中旬为毛白杨类飞絮,4月中下旬为柳树飞絮,4月下旬到5月上中旬为欧美杨类飞絮。

河南的飞絮主要来源于杨树。20世纪90年代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我省杨树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曾经达1500万亩以上,成为河南当家树种。

杨树数量一直都很多,为何今年感觉飞絮尤其严重?

“一般来讲,白天最高气温连续三天超过25℃,相对湿度在70%以下,最有利于飞絮飘扬。”樊巍说,今年春天我省天气干旱,前段持续低温、近期气温突然增高,造成杨柳飞絮较常年增多,且毛白杨、柳树、欧美杨飞絮期叠加,导致飞絮期拉长。与此同时,干燥大风天气也影响了飞絮的消散滞留,导致杨柳絮二次飞扬。

多措并举“消灭”飞絮

飘絮困扰市民多年,我省也已治絮多年。

2018年,郑州市开始了为期三年的杨柳飞絮防治试点工作,采取化学防治和物理防治双管齐下的方式,城区飞絮已经有一定程度的控制。

一方面,通过注射、喷施花芽抑制剂,修剪花芽等手段减少飞絮产生。另一方面采取高压水枪冲洗喷淋加速种子坠落。

“杨柳飞絮的防治是个系统工程,必须长短措施结合标本兼治。”省林业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目前我省已经培育出豫雄1号、周雄1号等杨树雄株良种,通过财政补贴、建立专业雄株良种采穗圃等政策,支持优良雄株的推广、更新。同时对重点区域的杨柳雌株大树进行嫁接改造。

随着加大飞絮防控力度,树种结构也在不断调整,杨树面积大幅度减少。据不完全统计,全省杨树面积已不足800万亩。

惹人烦恼的杨柳树,能否一换了之?

林业专家认为,虽然“换树”治根,但不能否认杨柳树的生态贡献,特别是杨树,目前在我省仍具有不可替代性。

柳树每年发芽最早,落叶最晚,是城市绿化中绿期最长的树种之一;杨树高大、挺拔、速生、窄冠、深根,防护效益大,是农田防护林的最佳树种。

数据显示,一株成年杨树,一年可以吸收二氧化碳172公斤,释放氧气125公斤,滞尘16公斤;一株成年柳树,一年可以吸收二氧化碳281公斤,释放氧气204公斤,滞尘36公斤。它们可谓是生态功臣。

“调整树种结构、推广无絮雄株品种是一个长期过程。我们应该包容不完美,更要看到杨柳树的多元价值,正确对待飞絮问题。”樊巍说。

责任编辑: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