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 一座丰碑立太行


在红旗渠纪念馆内,游客们参观馆内展出的红旗渠通水庆典照片。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赵阿娜摄

初冬的太行层林尽染,斑斓如画,缠绕于半山腰的红旗渠水,静静流淌。

老家山西的游客张先生与几位好友相约自驾而来,被馆内展出的400多幅当年修渠的照片、2000多件珍贵实物深深吸引。

“之前看过《红旗渠》电视剧,感觉挺震撼。这次过来,通过声光电等现代化设备的展示、讲解员耐心细致的讲解,林县人民战天斗地的精神让我们更受教育,很感动。”张先生说,要把修渠故事和红旗渠精神带回去,讲给家人朋友听。

如今,红旗渠纪念馆所在的红旗渠风景区已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吸引着成千上万人前来参观学习,寻找精神动力。红旗渠干部学院和红旗渠纪念馆等,更是成为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的重要党性教育基地之一。

“我从小喝着红旗渠水长大,现在又在红旗渠景区工作,我的任务就是做好新时代红旗渠精神的传承和弘扬。”林州市红旗渠景区负责人林永艺表示,新的征程中,将永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

英雄气概,开展红色主题活动,创新拓展红色研学,全面提升服务品质,让来到红旗渠的游客更好地感悟历久弥新的红旗渠精神。

岁月流逝,精神赓续。60多年前,为了一渠清水,林州(原林县)十万大军苦战太行近10年,将一条“人工天河”镌刻在太行之巅,由此孕育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74岁的张买江,曾是修建红旗渠时工地上最小的建设者之一。老人的父亲在修建红旗渠过程中不幸牺牲,年仅13岁的他“接棒”踏上修渠路。“我负责把用秃的铁钻收集起来,到铁匠炉上磨尖钻头,再背到工地让大家用。后来还干放炮、石匠、铁匠等技术活儿……”

一条红旗渠,三代齐坚守。如今,老人的儿子在林州合涧渠管所工作,负责管渠护渠。

半个多世纪以来,秉持红旗渠精神,林州人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一路栉风沐雨,筚路蓝缕,书写传奇。

如今的林州,一城青山半城湖。2020年,该市先后投资近20亿元完成河道综合治理工程,投资7500万元对43座小型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最大限度涵养水源。仅用一年多时间,红旗渠十二支渠、关林沟及黄华河,与洹河、桃园河等形成了水系大循环。

当下,城北有黄华河景观公园,东有龙湖水域,南有桃园河湿地,行走在城区,一路景色秀丽,宛如画卷。

新时代的林州美而富。数据显示,2021年林州市全年累计接待游客45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75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369元,较2016年增长41.6%。

太行山下,红旗渠畔,但见城区高楼挺拔,街巷整洁明净;山区民宿星罗棋布,如诗如画……这是历经60载春风化雨、脱胎换骨的新林州。

责任编辑:王潇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