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重振,河南省科学院而今大不同

“如今的河南,正面临着一个不可多得的历史机遇。”

12月28日,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在重建重振河南省科学院揭牌仪式上的讲话,引发了在场人士的广泛认同。这一天的郑州龙子湖畔,数十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及来自中国科学院、广东省科学院、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科研院所的代表,高校和企业相关负责人齐聚中原,共同见证河南在创新发展道路上迈出新步伐。

河南省科学院以新面目示人,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的发展战略中,将提供创新驱动力,打造国家级创新高地。

河南省科学院为什么被选中?

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载体是什么?主体又是什么?12月28日,在郑州中原科技城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举行的重建重振河南省科学院揭牌仪式给出了答案。

河南打造国家级创新高地,龙子湖片区成为高地高峰,重建重振后的河南省科学院是重大举措。

河南要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就要补齐科技创新和高等教育这两大制约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短板,解决科技整体实力不强、引领带动能力不足的问题,就要按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来审视谋划河南创新体系建设。

为何是河南省科学院?记者了解到,河南省科学院创建于1958年,前身为中国科学院河南分院,是河南省唯一的省属综合性自然科学研究机构,也是全国规模较大、综合实力较强的省级科学院之一。

历经60多年发展,河南省科学院共获得国家级奖项13项,涌现出中国科学院院士席振峰、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常俊标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

重建重振的河南省科学院是啥样?

在重建重振省科学院揭牌仪式上,记者了解到,经过省委省政府的顶层设计,河南省科学院未来发展的规划蓝图已逐渐清晰可见。

重建重振的河南省科学院将是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根本的新型研发机构,贯通产学研用的研发实体,具有国际视野的开放式创新平台,集聚一流创新团队的人才中心,并与中原科技城建设、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建设“三合一”融合推进。

重建重振后的河南省科学院,又有哪些新特征、新定位、新思路和新方向呢?

在12月21日河南省委宣传部举行的“奋进新征程中原更出彩”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河南省科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宋克兴给出了答案。

首先,它将是科研实体。重建重振的河南省科学院是贯通产学研用的研发实体,将以学部建设为依托,包括基础学部、产业学部、未来学部,基础学部下设研究所。

河南省科学院将重点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实现“0”到“1”的突破。

产业学部下设产业研究院和中试基地,重点开展工程化技术研究,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实现“1”到“100”的跨越。未来学部下设实验室,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抢占发展制高点。

规划图有了,施工图进展如何?

据了解,重建重振省科学院工作正在稳步推进。省科学院将积极对接省内高校、骨干企业、地方政府,主要设置基础学部、产业学部、未来学部三大学部。

其中,基础学部筹建数学研究所、物理研究所、化学研究所、生物研究所、地理研究所等5家研究所。

未来学部筹建超材料实验室、未来能源实验室、脑科学与类脑实验室、生命健康实验室、量子信息与调控实验室等5家实验室。

产业学部筹建材料基因工程研究院、生物基材料技术研究院、碳中和技术研究院、绿色建材产业研究院、先进功能材料产业研究院、南阳光电研究所、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研究院等14家研究院,是贯通产学研用的研发实体。

新闻延伸

河南省科学院的定位

1.具有国际视野的开放式创新平台

重建重振后的河南省科学院,不是闭门造车,而是要成为一个开放平台。

重建重振的省科学院是一个具有国际视野的开放式创新平台,融合全省创新资源,包括高校、科研院所、骨干企业等,强化创新体系。

同时,汇聚国内外高端人才,引育并重,刚柔并济,以用为本,打造成为高层次人才的“蓄水池”。

吸引培育省内外、国内外的重大科技成果在豫落地转化,实现产业优势的聚变,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优化。另外,还要建立多元化资金来源渠道。

2.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根本的新型研发机构

重建重振,就意味着扬弃,发扬新的,放弃旧的。河南省科学院是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根本的新型研发机构。

宋克兴说,要创新项目运行机制、融合发展机制、资金运行机制、人才发展机制、考核激励机制,打造一流的创新生态,建立新型科研管理体制、市场化的人员激励机制、高效的创新组织模式和灵活的成果转化机制。

3.院城融合建高地的重要角色

起高峰,成高地。高峰者,国家创新中心;高峰者,院城融合发展。

记者了解到,重建重振省科学院要与中原科技城融合发展,成为河南建设国家创新高地的高峰。开展嵌入式空间融合、平台互补融合、人才共享融合、产学研贯通融合、“卡脖子”难题项目牵引融合和体制机制融合。

根据了解,在院城融合方面,河南提出了发展目标、融合模式和实施路径的基本思路,正在打造“共建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一流创新生态。

责任编辑: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