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0年前,中原文明如何变身?溯源中华文明 只看河南

历经仰韶时代、龙山时代、青铜时代,从双槐树遗址“河洛古国”到二里头遗址“最早的中国”,6000年前的中原核心区发生了什么?

6月10日,《中原核心区文明起源研究》首发仪式暨华夏文明起源研究专家座谈会在洛阳举办。

据介绍,《中原核心区文明起源研究》一书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海创作,聚焦以郑州至洛阳为中心的中原核心区,从文化和社会的视角出发探讨早期社会复杂化和文明起源过程,为深入理解中原早期文明的起源与初步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作为世界四大文明之一,中华文明是唯一延续至今未曾中断的,它如何起源发展备受关注。

“中原地区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极为特殊且重要的地位,它凭借居全天下之中的区位优势,汇聚各地史前文化及其背后社会进程中的精华,加以总结和提升,再推广开来,从而引领中国历史进入中央王朝的时代,将多元文化一体化进程推进和落实为社会、政治的一体化进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赵辉说。

“公元前4000年前后,以嵩山地区为中心的中原社会进入仰韶时代,现今的双槐树遗址即为该时代的研究坐标;公元前2900年前后,大汶口文化和屈家岭文化进入中原,中原社会进入文明转型期龙山时代,‘邦国林立’的初级文明形态显现;公元前1800年前后,龙山文化到二里头文化的关键节点‘新砦现象’发生,中原社会进入青铜时代,以二里头都邑为中心的中原早期国家出现,文明发展进入高级形态。”张海介绍,在此过程中,中原社会完成了由区域性到整体性的一体化发展,同时区域间的差异与外来文化的涌入推动了文化的多元化融合,是中华文明形成多元一体化过程的集中体现。

中原文明在形成过程中率先以其天下居中、八方辐辏的地理环境优势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先进文化和文明要素。“可以说,中原地区文明的诞生和发展模式对整个中华文明的长期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张海表示。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许宏认为,以小流域为基本研究单元,在不同小流域对中原核心区文明起源进行“区域式”研究,从而在更大范围内讨论区域间差异,并进行逐级整合。这种超越文化史研究范畴的“考古学文化”概念代表了今后中国考古学的发展方向,能够更好地“解构中原”“解构考古”。

“中原作为中国考古学的发源地,历代考古学家都选择在此耕耘,我建议广大专家学者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吹响中原核心区文明起源研究的集结号,成立中原核心区文明起源研究学术组织,以郑州和洛阳为中心点,带动开封、新乡、平顶山、三门峡等地,形成多元一体的研究体系,以开放的平台共同推动中原核心区的文明起源研究工作。”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会长、研究员孙英民说。

责任编辑: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