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冷”美术馆该如何“火”起来

郑州美术馆新馆开放,一定程度上点燃了市民“打卡”的热情 河南商报记者邓万里/摄

对于郑州的普通市民而言,美术馆似乎比较“高冷”。尤其与近年来大火的博物馆相比,美术馆显得极为低调,并没有形成“破圈”传播。

那么,以郑州美术馆新馆开放为契机,下一步,美术馆应该如何乘风破浪、C位出道?下一个“火”起来的,会不会是美术馆?

河南是名副其实的美术大省

提到河南,大家都知道这是人口大省、农业大省、文物大省,很少有人想到“美术大省”这个标签。

在河南省美术协会主席刘杰看来,河南是名副其实的美术大省。他表示,以每5年举办一次的“全国美术作品展”(简称“全国美展”)为例,在2019年的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上,12个展区,河南整体入选作品数量为165件,排在全国省区第九位,也是首次进入前十行列,“单项画种排名会更靠前”。

另外,从中国美术家协会河南会员的数量上看,河南以725名会员数量排在全国第七位。刘杰介绍,要成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是非常难的。

要想申请加入,有两个硬性条件,需要参加三次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展览,并需要三次获奖。而每一次展览,都是从全国上万件作品选200多件参展,再选60件作品获奖,甚至有时只有30件作品获奖,难度可想而知。

“连续5年,河南每年入会人数都在40到50名之间,会员年龄集中在30到45岁之间。”刘杰说,河南画家的老中青人才梯队建设合理,国画、油画、水彩、雕塑、版画等画种齐全,这是有目共睹的。

同时,刘杰提到,河南每年约有5万美术考生,儿童学画的人更多,有几十万人,河南的美术文化氛围浓烈,整体画家实力进入全国一流水平的行列,或许是因为没有某个特别拔尖的画家,让人容易忽略河南的整体实力。

美术馆“高冷”、不接地气?

河南美术整体实力较强,但美术馆事业发展相对较弱。在不少人的认知里,美术馆“高冷”,对审美水平要求高,不够接地气,难以走近观众。

许多土生土长的郑州人,都不知道在郑州西北角的高新区,坐落着一座美术馆(老馆),已经存在了20多年,就连距离不远的郑大学生,都没能成为它的观众。

美术馆“高冷”的原因何在?刘杰坦言,主要是受到场地限制,河南无法承接大型展览,展览级别不够,自然对观众的吸引力就弱,慢慢地,美术馆就变得“冷清”。

“我们从专业角度,看一个美术馆够不够级别,更看重它的展线。”刘杰说,展线就是能挂画的地方,郑州美术馆新馆展线长达1800米,意味着能够展览大约500幅作品,完全满足承接全国大展的要求。

除了场地硬件,资金投入也是原因之一。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资金投入跟上了,就可以多承办大展,或者别人承办大展,邀请人家来河南巡展,甚至可以引进国际展览。

对资金投入的需求,不仅存在于公立美术馆,更是民营美术馆亟待解决的问题。

据郑州一位民营美术馆创始人透露,民营美术馆办展不收费,水电费、保洁费、保安等费用开销大,每年大约要赔300万元,更希望能得到政府更多的资金支持。

新馆开放会是“破圈”契机吗

如果不是郑州美术馆新馆开放,美术馆似乎很难成为新闻的主角。

近年来,因为一部《国家宝藏》的综艺节目,不少博物馆“火”了;故宫挑起文创大梁,卖口红、卖雪糕,风格化的产品深受年轻人追捧。

相比之下,美术馆显得极为低调,并没有形成“破圈”传播,影响力极其有限。李先生是个“郑州土著”,在郑州生活了50多年,只去过一次美术馆,“那是五六年前,我去美术馆周围办事儿,绕进去看了一眼,里面比较冷清,没啥人。”

李先生的感受,不是个例。河南商报记者采访得知,郑州美术馆老馆日参观人数最高仅为830人次。

尽管美术馆遭遇没人看的尴尬,但这些年,河南美术界一直在为争取关注而不断努力。

从2016年开始,河南开始打造“中原画风”全国巡展活动,荟萃了河南老中青三代美术家精心创作的各类作品。目前,“中原画风”已走过8个省,在中国美术界,河南也是为数不多坚持在全国举办巡展的省份。

如今,以郑州美术馆新馆开放为契机,“天下第一社”西泠印社首次走进郑州,中国美术馆馆藏精品也有望“常驻”郑州,助推河南美术事业再上新台阶。

声音

新馆需要通过持续的展览和活动吸引人气

郑州美术馆新馆“首秀”,也为美术馆“火”起来提供了可能。

在开馆前,网络平台上关于美术馆的视频层出不穷,有大批文艺青年来这里打卡拍照,让新馆“未开先火”。而开馆当天,600个预约参观名额3小时内一抢而空,足以见其火爆程度。

乘着这股东风,美术馆能否把握机会继续“火”下去?应该如何乘风破浪C位出道?

刘杰表示,有了美术馆新馆,河南艺术家有了全新的、更高的参展平台,同时新馆还肩负着收藏、研究、推广的作用,“我相信,下一个五年,河南美术事业会有不可估量的发展。”

“新馆位置有点偏,需要通过持续的展览和活动吸引人气。”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段正渠接受河南商报记者采访时说,外国美术馆里的观众,大多是普通民众,有许多老头儿、老太太,还有坐轮椅的老人,反观国内,大多是专业人士来看,受众面自然有限。

出生于河南的他,希望未来新馆可以多引进多元化展览,不受地域局限,并且要在策展层面有意引领观众,而不是迎合观众,吸引更多年轻人参观。

对此,郑州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高云也有着相同的看法。她表示,人们长期以来有这样一种认知,“画”就应该挂在墙上,“然而根据本人的策展经历,我一直在做的就是试图改变人们的观看方式,为艺术家寻找一个更适合诠释他作品的展示方式,艺术家的作品需要被放置在一个能够自由呼吸、能够和观者自如对话的空间是我在布展时所坚持的原则。”

除此之外,许多观众对美术馆怀有“敬而远之”的心态,觉得欣赏不来,不知道该欣赏什么。

对此,郑州美术馆馆长罗鸣表示,美术馆作为一个公共服务平台,不存在审美门槛,会通过举办各种交流活动走近公众,希望大家打消参观的顾虑,向郑州市民发出邀请:“期望大家能够带着孩子、朋友、家人,走进美术馆,欣赏美、鉴赏美、创造美,感受到美好的生活。”(河南商报记者郑超)

责任编辑:王潇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