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前105所县(市)人民医院完成提质升级

记者昨日从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上获悉,《关于“三医联动”改革情况的专项工作报告》提交审议。报告透露出一系列关于医保、医疗、医药的消息。2019年,全省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5岁,每千人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加到6.64张(全国为6.3张);9月底前实现所有省辖市、县(市)具备核酸检测能力的实验室全覆盖……

“三医联动”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三医联动”就是医保体制改革、卫生体制改革与药品流通体制改革联动,即医保、医疗、医药三医联动改革。

报告显示,截至目前,全省“三医联动”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2019年,全省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5岁,婴儿死亡率降至3.59‰,孕产妇死亡率降至9.66/10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我省每千人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从2015年的5.16张增加到2019年的6.64张(全国为6.3张),实现了每个省辖市有三级甲等医院、每个县(市)有二级医院、每个乡镇有1所政府办乡镇卫生院、每个行政村有1所村卫生室的目标。2020年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达到550元,个人缴费280元,筹资标准平均达到每人每年830元。

国家远程医疗中心已落户河南,远程医疗网络可实现省、市、县、乡、村五级贯通,连接省内外600多家医疗机构,每年在线会诊达3万余例、专科诊断达50万余例。

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目录总品种数量由原来的520种增加到685种。我省中医机构数、床位数、人员数和服务量均居全国第一,现有三级甲等中医医院19家、二级甲等中医医院107家,获批12个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启动15个省中医专科诊疗中心、26个省级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建设,建成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2140个。

因病致贫返贫人口由2016年的162.1万人减少到2019年的17.1万人。“一老一小”健康保障扎实推进,全省现在医养结合机构312家、床位数19.5万张;全省现在托育机构1241所,入托婴幼儿5万人。

341所医疗机构具备核酸检测能力

新冠肺炎疫情给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影响,我省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增强。报告显示,我省全面推进三级综合医院、传染病专科医院、县级以上疾控机构和每个县(市)1所综合医院核酸检测能力建设,目前全省已有341所医疗卫生机构具备核酸检测能力,单日最大检测能力达到60万份左右。医保救助保障机制不断完善,及时建立疫情应急医疗保障制度,确保医疗机构先救治、后收费,费用报销个人负担部分由财政给予补助,进一步完善医保异地即时结算制度。

制定出台新冠肺炎核酸检测费用保障政策,八类应检尽检重点人员核酸检测费用由医保部门和财政部门共同负担。截至今年8月底,医保基金用于新冠肺炎疫情救治保障累计结算5856人次,支出5586万元。

加快推进“四级中心”建设

下一步,我省将持续深化“三医联动”改革,着力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防病弱等问题。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9月底前实现所有省辖市、县(市)具备核酸检测能力的实验室全覆盖,同时增强机动检测力量,确保全省单日检测能力达到100万份,力争一周检测能力达到1000万份。

提高基本医疗服务水平,目前,河南省正在加快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省医学中心、省域医疗中心、县域医疗中心“四级中心”建设,实现大病不出县、疑难危重症不出省。建好市级综合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四所医院”,2022年全部达到三级医院水平。完成105所县(市)人民医院提质升级,年底前全部通过二级甲等医院评审。今年,所有县市要建成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实现县乡村一体化管理,力争年内县域就诊率达到90%、县域内基层就诊率达到65%。

持续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到2022年建成25个省级中医专科诊疗中心、30个省级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县级以上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妇幼保健院中医药科室设置实现标准化,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科(中医馆)全覆盖。(郑报全媒体记者董艳竹)

责任编辑:王潇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