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农业大灾保险试点县总量达50个 位居全国首位

近日,记者从河南省财政厅获悉,河南省农业大灾保险试点县数量由20个扩大至50个,位居全国首位。农业保险为农民增收、提高抗风险能力提供了坚实保障。记者调查发现,目前我省农民投保积极性在不断提高,今年全省农险市场规模达到45.5亿元,排名从全国第八位上升到第二位。但个别地方也存在保险公司拒赔或少赔的现象,专家建议保险公司应适度降低对农险业务经营情况利润考核,从而减少上述现象的发生。

我省农业大灾保险试点县总数达50个

据介绍,2017至2018年,财政部用两年时间在13个粮食主产省的200个产粮大县开展了三大粮食作物农业大灾保险试点。经总结评估,自2019年起,财政部将进一步扩大大灾保险试点范围,将200个试点县扩大至500个试点县,其中黑龙江、河南、山东各增加30个试点县。至此,我省农业大灾保险试点县总数由20个上升至50个。

试点县将50亩(含)以上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等适度规模经营主体作为重点扶持对象,保障水平在覆盖直接物化成本的基础上进一步覆盖地租成本。

河南省财政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实施农业大灾保险试点,是创新农业救灾机制、完善农业保险体系的重要举措。加大对适度规模经营农户的农业保险支持力度,对于引导农业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进一步增强河南省适度规模经营农户防范和应对大灾风险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保险兜底农民投保积极性增加

“农业保险是国家出台的惠农政策,是我们种粮大户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河南省发达高产种植合作社理事长杜卫远告诉记者,最开始的时候大家对农业保险有抵触情绪,后来老百姓的看法慢慢地转变过来了,“大灾大保,小灾小保,只要有灾基本都能赔付到位。俺合作社有七万多亩地,万一有个灾情啥的,承受不住。目前政府补贴很多,我们农民只需交20%就行了。现在几乎不用过多的宣传,我认识的这些种粮大户投保积极性都很高。”

“2017年,我承包了170亩地,当年冬天受冷空气影响,小麦每亩减产300斤左右。”家住黄泛区第十一农场的种粮大户刘华说,后来经过农业专家、保险公司评估,最终得到了一定的保险赔付,“赔偿款比保险费高,我们也知足了。”

农民投保积极性增加,拉动了我省农保市场规模的提高。据了解,与2015年相比,全省小麦、水稻保险覆盖面已提高1.5倍;油料作物保险覆盖面提高5倍;小麦、花生、水稻主要粮油作物平均承保覆盖率上升至74%,全省农险市场规模从17.4亿元增加到45.5亿元,排名从全国第八位上升到第二位。

专家建议进一步降低农户保费负担

不过也有农民表示,政策是不错,但在实际理赔过程中,出现过不积极赔付甚至找借口拒赔现象。

杨献军在扶沟县韭园镇流转了800亩左右的耕地,今年夏收时受雨水影响,导致部分地块小麦减产。“没过几天,保险公司的人来现场调查,之后就没‘音’了,到现在也不知道到底有没有补偿。”杨献军说,“如果没有按合同赔付,估计明年大家投保的积极性会下降。”

而荥阳种粮大户李杰计划部分地块弃保,“我们托管的有10万亩耕地,每年要是全交的话,光小麦的保费就得花50多万元,几年来几乎没有一次能按照投保条款获得保险赔付的,保险公司会以各种理由拒赔或者是少赔。”李杰说。

“建议对于试点地区的农业保险保费,在由中央财政、地市财政、农户共同出资的基础上,加大财政出资比例,拓宽财政补贴险种,降低农户保费负担。”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保险教研室主任宋伟伟建议,相关部门应加快建立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支持农险可持续发展;继续扩大农业保险承保面积,提高试点地区投保率,进而为降低保险费率提供空间。

宋伟伟还建议在扩大试点区域,农业保险实现广覆盖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保障程度,探索“保险+期货”模式,满足农户对保成本保收入的需求;对于农业保险经营者给予一定政策倾斜和补贴,保险公司应适度降低对农险业务经营情况利润考核,从而减少惜赔、少赔、拒赔现象的发生,提高对该项业务“薄利”甚至“亏损”的容忍度,推动形成对“三农”“敢保、能赔、愿赔”的保险文化。

责任编辑: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