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便营养 老年餐桌“承包”独居老人的胃

方便营养老年餐桌“承包”独居老人的胃

【现实挑战】老年人面临做饭难、吃饭难的问题,高龄、孤寡、空巢老人,一日三餐成为“头等大事”

【应对措施】政府协调整合各类资源,制定发布相关的政策给予大力支持

做饭难、吃饭难,是不少老人需要面对的棘手问题,特别是对于高龄、孤寡、空巢老人,一日三餐更成为“头等大事”。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对于老年人关注度的提高,市民政局等部门协调整合各类资源,制定发布相关的政策给予大力支持,老年餐桌开到家门口,老年人“吃饭难”的问题有所改观,满意度也在不断地提升。

满足老北京人口味

社区老年餐桌主供面食

每天中午11点半,位于朝阳区八里庄街道红庙社区机二委小区的“咱家味道”老年餐桌里就已经热闹起来了。这家老年餐桌以主食为主,每天午餐会为社区的老年人准备一荦一素的菜品。

老年餐桌负责人俞洪涛介绍,因为小区老年人较多,而老北京人又喜欢吃面食,所以餐食以面食为主,平时有馒头、花卷、包子、肉龙、面条、饺子和大饼等,提供早、中、晚三餐,午餐还有炒菜,汤和粥都是免费的。而且,这里不仅对6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有相应的优惠,还为社区7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和残疾人提供免费送餐服务。每天的原材料也都是当天新鲜的食材,均是通过京客隆、家乐福等大型超市购买,从源头上保证了食品的安全。

“老人做一顿饭往往吃上好几天。有的老人爱忘事,锅放在炉子上都能忘记。让老人自己做饭既不方便,又不安全。”红庙社区党委书记高书鹏说,老人们更喜欢坐在一起吃饭,聊聊家常,图个热闹。

朝阳区八里庄街道红庙社区的张国华,今年已经82岁了,前几年他和老伴儿身体还不错,每天老两口还能自己做三顿饭。他万万没有想到,自从老伴儿生病后,一个简单的吃饭问题,成了他晚年生活中的大难题。“儿女也特别担心,每个周末都赶回来买很多吃的,就怕我们吃饭凑合。”张国华说。其实像张国华一样的老人并不在少数,存在吃饭难的老人恰恰是高龄、独居、空巢的老人。

有了“咱家味道”老年餐桌后,张国华赞不绝口:“这两年改善真是挺大的,前几年哪儿有这么方便,现在下个楼遛个弯儿的工夫就解决了吃饭问题,儿女也省心了不少!”

农村“幸福食堂”

老人边吃饭边唠家常

城里的老人吃饭得到了有效解决,远郊区的老人也一样有口福。“比自己家做饭好吃,味道好,花样多,我一天来吃两顿,每天都不重样。不但我们省心,儿女也放心了。”家住延庆区四海镇黑汉岭村71岁的于久兰表示,自从有了“幸福食堂”,自己和老伴儿每天都来这里吃饭。

走进黑汉岭村老年餐桌,餐厅墙上红色的“和谐餐厅、幸福你我”文艺画映入眼帘,老人们围坐在一起边吃饭边唠家常,聊过往,讲村史、讲趣闻,其乐融融,不时传来阵阵笑声。“老年餐桌已经成为延庆美丽乡村建设的自选项目。餐桌不仅解决了吃饭问题,也给老人带去了精神慰藉,让老人的晚年幸福生活有了保障。”延庆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

作为北京的远郊区,延庆为了解决农村老人吃饭难的问题,去年由延庆区民政局出台了“一免两补”政策,为餐桌提供了资金保障。“一免”是指村里免费提供房屋、场地,集体、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都可以承办村级餐桌,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餐桌建设的积极性。“两补”是指政府为老年餐桌提供建设补贴和运营补贴。其中,建设补贴按实际支出的80%补助,最高10万元,包括餐厅建设一次性补助最高5万元,厨房及其他设备建设一次性补助最高5万元;运营补贴根据运营服务量核算,每个餐桌每年最高补贴10万元。“为了测算补贴额度,我们到商场和建材城进行了调查,20万元的补贴金基本能维持餐桌的建设、运营,村里基本不用贴钱。”该负责人介绍,有了资金保障,各村建设餐桌的积极性更高了。

文/林凡